时间:2024-05-07
王荣梅
[摘 要]问题是思维的基础,思考是智慧的源泉,是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尝试独立思考、质疑探究、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打造深度思考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 深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7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数学学习实质上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是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分析、猜想、探究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巧设课堂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自主分析和解决提问,提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巧设问题,变浅性提问为深度设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教学内容,巧设富有探究性、质疑性以及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将浅性提问变为深度设疑,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的状态。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圆的认识”时,笔者先设置了“套圈” 游戏:将全班学生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套中者将获得奖励。游戏时,有学生大叫道:“老师,这样做太不公平了。”听到他的质疑,笔者问:“为什么不公平呢?你们觉得我们应该如何站位才公平?”有学生说应该围成一个圆,笔者追问:“为什么呢?”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把学习与游戏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深度设疑,引起了学生的“愤悱”情绪,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涟漪,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创造空间,变教师带领为自主学习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了一切,学生过多地依赖教师,缺乏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主性、独立性以及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注意将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结合起来,把握时机,为学生创造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空间和平台,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认数11~20各数”时,笔者先安排10位学生(胸前分别贴着11~20其中一个数的号码牌)上台,并按号码顺序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好。然后笔者要求每位学生对自己的号码进行介绍,如“大家好,我是12,由一个10和两个1组成”。随后,笔者组织学生出题互答,如“11的邻居是几?”“比19大的数是几?”“17减去两个1是几?”当答案是自己的号码时,要求这位学生举手回答:“是我。”这样进行教学,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引导地位,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深化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变式训练,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受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学生容易陷入思维僵化的状态中,致使学习效率不高。变式训练有助于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深刻性、广阔性以及创造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巧妙地借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变式训练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如:右图是由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组成的图形,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解析1:将该图形分割成长4厘米、宽2厘米、高3厘米和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两个长方体,两者的体积和即为原图形的体积。
解法1:4×3×1+4×2×3=12+24=36(立方厘米)。
解析2:将此图分为三层,第一层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1厘米,由此可求底层的体积。然后再分别求出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体积,最后求出三层的体积和,即为原图形的体积。
解法2:第一层的体积为5×4×1=20(立方厘米),第1层和第2层的体积均为4×2=8(立方厘米),所以该图形的体积为20+8×2=36(立方厘米)。
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借问题开展变式训练,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惯性,提升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目标,巧设问题情境,变浅性提问为深度设疑,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变教师引导为学生自主探究,强化变式训练,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探索、勇于创造,打造深度思考的数学课堂。
(责编 吴美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