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经历数学化过程促有效课堂生成

时间:2024-05-07

焦爱峰

[摘 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使其能够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数学化过程 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84

所谓“数学化”就是指学生能够从数学的现实情境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使学生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形成数学化观念。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化过程呢?

一、在观察中发现

在数学教学中,任何数学知识的形成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从而使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和规律,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都爱强制要求学生记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句话,但对于为什么要牢记,教师却不做解释,致使学生在实际计算时屡屡出错。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很有必要的。教学“20以内的数除以3有余数的算式”时,我让学生把算式分别写下来:20÷3=6……2、19÷3=6……1、11÷3=3……2。在学生书写完毕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会出现什么问题?由于这些算式中的数较小,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很容易就发现,如果余数与除数相等的话,那么这个算式就刚好可以整除,不会有余数;如果余数比除数大的话,那么这个计算结果还不是最终结果,还应该继续计算。

从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主要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观察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发现了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得出了更加客观具体的结论。这样教学,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充满了浓浓的数学味,推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

二、在操作中探索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要想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知,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操作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去感知、去获取,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全面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由于学生已经具有探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完成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有的两人一组,有的三人一组,有的独自探究,课堂呈现出一种浓厚的探索的气氛。过了一会儿,我让学生就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汇报,有的学生用的是将两个等腰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的采用剪一剪、拼一拼、补一补的方法……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梯形面积推导的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与认识,同时还从其他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汲取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生搬硬套地把梯形面积公式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已有学习经验,自主去操作,自主去探索。学生通过数学操作,不仅激发了数学思考,得出了结论,而且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在比较中优化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知识形成的途径不是唯一的,教师只有注重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过程进行比较,才能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认知。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去发现,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数学化的过程。

如教学“简便计算”后,我让学生同桌两人分别计算“45×99=”和“45×(100—1)=”这两道习题。不一会儿,有学生问:“老师,你让我们计算的这两道的结果不是一样的吗?为什么我同桌比我算得快?”许多学生纷纷附和。此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对“45×99=”“45×(100-1)”这两个算式进行比较。经过比较,学生发现 “45×(100-1)”可以看作“45×99”的变式,计算起来更方便、更快捷。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指点或干扰,完全让学生自己去计算和作比较。如此一来,学生便能亲身体会孰优孰劣、孰快孰慢,从而感受到简算的优越性。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形成数学思维,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如此,数学课堂才能真正充满浓浓的数学味,从而实现高效。

(责编 吴美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