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对数学问题进行发展和迁移

时间:2024-05-07

张劲松

[摘 要]问题的迁移和发展,与知识的迁移和发展有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剖析学生的错题、实现问题的再生性和实现问题的开放性三个方面出发,重点探索如何对数学问题进行发展和迁移,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问题;发展;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37-02

数学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知识点都是在之前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发展的。教师要让学生巧妙利用旧知和通过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基础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对学生的错解进行剖析

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既可以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也可以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漏洞。

如,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长方体”时,出示例题:一段方钢的横截面面积是25平方厘米,长1.4米,这段方钢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生1:25×1.4=35(立方厘米)。

生2:25×1.4=350(立方厘米)。

生3:1.4×1.4×1.4=17.44(立方厘米)。

生4:25平方厘米=0.0025平方米,0.0025×1.4=0.035(立方米)=350(立方厘米)。

师:生1,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1: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已知横截面面积是25平方厘米,即为底面积,长相当于高,根据公式,就可以得出算式。

面对学生的解释,教师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带领学生根据第一种算法推断出第二种算法的错误原因,以此类推,学生陆续说出了第三种和第四种算法错误的原因。

针对学生的计算错误及其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对数学问题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显然,这些错误都源于学生对旧知的掌握不到位,如单位换算、长方体计算公式等。因此,教师要以“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带领学生重温旧知,促使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原因,并找到正确的解法。这样,既达到将数学问题正向迁移和发展的目的,也促使学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变更问题情境中的条件

对算法和公式生搬硬套,是学生学习低效的原因之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更问题情境中的条件,进而提出新的结论。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很多学生在解决“相遇问题”时频繁出错,而且学生也表示这一类型数学问题让他们“很头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导入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1.5小时后在离中点18千米处相遇。已知甲车速度是乙车的1.2倍,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师:从题目中可以知道哪些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生1:(已知条件)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1.5小时后相遇,此时离中点18千米,甲车速度是乙车速度的1.2倍;(未知条件)A、B两地之间的距离,甲、乙两车的行驶速度,相遇时两车各自行驶的路程。

师:根据这些条件,能否找到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关系呢?

生2:两车经过1.5小时后在离中点18千米处相遇,即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了(18×2)千米,所以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18×2÷1.5=24(千米);甲车速度是乙车的1.2倍,所以乙车每小时行24÷(1.2-1)=120(千米),即求出甲车的速度后,就能求出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具体解题过程如下。

解:18×2÷1.5÷(1.2-1)

=24÷0.2

=120(千米/时),

120×1.2=144(千米/时),

120×1.5=180(千米),

144×1.5=216(千米)。

答:相遇时,甲车行了216千米,乙车行了180千米。

师:根据“甲车速度是乙车的1.2倍”你能想到什么?

生3:可以设乙车速度为x,那么甲车速度就是1.2x。

解:设乙车速度为x,则甲车速度为1.2x 。

因为经过1.5小时后,两车在离中点18千米处相遇,所以

(1.2x-x)×1.5=18×2

x=120

甲车速度=120×1.2=144(千米/小时)。

甲车行了:144×1.5=216(千米),

乙车行了:120×1.5=180(千米)。

答:相遇时,甲车行了216千米,乙车行了180千米。

由此可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对条件进行深度解析,不但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水平。

三、对课本例题进行变式

课本中安排的例题,往往是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对知识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而要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发展,就需要教师将课本例题进行变式。

如,“购物策略”中的例题:“有某种新品牌的饮料,大瓶装(1200ml)售价10元,小瓶装(200ml)售价2元,三家商店为了促销这种饮料分别推出了各自的优惠策略。甲商店:买一大瓶送一小瓶;乙商店一律九折优惠;丙商店:购物满30元即享8折优惠。”例题难度不大,但条件比较多。

师:如果是你去购买饮料,会选哪家商店?

生:如果购买饮料不超过30元,选择在甲商店或乙商店购买;如果购买饮料超过30元,就选择在丙商店购买。

要明确这个答案是否具有有效性,教师可以引入相关问题,让学生再通过知识迁移,学会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习题:某商场推出优惠购买练习本和笔的促销活动,两种商品原售价分别为10元/本和3元/支。商场制定了两种优惠方案:①买一本练习本赠送1支笔;②按总价打8折。求:

(1)小赵需购买3本练习本和8支笔,选择哪种优惠方案合算?

(2)若某学校需购买300本练习本和x支笔(x≥300),试讨论选择哪种优惠方案更省钱?

生:(1)方案一:10×3+3×(8-3)=45(元)。

方案二:(10×3+3×8)×0.8=43.2(元)。

所以方案二更省钱。

(2)由10×300+3×(x-300)>(10×300+3x)×0.8得x>500,

由10×300+3×(x-300)=(10×300+3x)×0.8得x=500,

由10×300+3×(x-300)<(10×300+3x)×0.8得x<500。

所以,若购买笔超过500支,选择方案二更省钱;若购买笔等于500支,两种方案同样省钱;若购买笔少于500支而不少于300支,选择方案一更省钱。

由此可见,在引导学生对课本例题进行分析的时候,对例题进行适当变式,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真正達到将问题迁移和发展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对数学问题进行迁移和发展,能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旧知或联系新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责编 童 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