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姜胜男
[摘 要]体验教学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个性等特点,将教学与生活密切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时,教师应重点把握操作、有趣、易错三个体验点,提高体验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体验教学 课堂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91
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猜测、观察、推理等活动,体验数学课堂的思维和逻辑之美。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升体验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教师要抓住三个有效的体验点,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概念,提升思维,培养数学能力。
一、把握操作点,体验难点突破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需要大量具体直观的数学形象做支撑,因此,教师要从操作点入手,加强操作引导,让学生由表象感知顺利过渡到数学概括。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如何让学生围绕拼接、割补法来进行转化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操作的关键点。教师出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不等边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如何才能进行转化。学生沿着等腰三角形的高,将等腰三角形剪开,然后将两个三角形拼起来,顺利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推导出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但是,在将不等边三角形进行割补后,却没有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为什么等腰三角形能顺利推导出面积公式?如何让不等边三角形的拼接转化成功呢?学生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操作经验,认为可以再找一个与它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接起来,很快推导出不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推导的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和不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两者有什么区别?学生认为,前者是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即两个三角形的底边)除以2,后者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即两个三角形的面积)除以2,结果是一样的。
以上教学,教师紧扣操作点,让学生体验面积推导的整个过程,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提升体验教学的实效性。
二、把握有趣点,体验概念本质
抽象枯燥的概念容易让小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有趣点,让枯燥的数学概念充满乐趣,从而帮助学生加强数学体验,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本质内涵,我抓住折纸这个有趣点进行课堂设计:先让学生折出一张纸的二分之一,学生根据两边对折、对角线对折找出了四种折法(如图1)。
此时我出示一个动态图(如图2)让学生思考:想一想,有多少种折法可以折出一张纸的二分之一?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根据有趣的动态图,发现有无数条直线经过长方形的中心点,这些直线都可以将这个长方形平分为2等份。由此,学生得出结论,要折出二分之一的关键,是将长方形平分为2等分,即分数的本质就是要将一个整体等分。
以上教学,教师借助有趣的折纸活动,让学生在生动的体验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同时轻松愉快地理解了分数的本质内涵,建构了对分数概念的深刻认知。
三、把握易错点,体验新知建构
有时,学生会套用之前的错误认知,形成负迁移。因而,教师要把握新知的易错点,带领学生体验新知的建构过程,有效规避负迁移。
例如,在教学“两条直线垂直”时,学生根据直观认知,往往会形成一个误区,认为看着像是直的,就判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为了规避这一认知错误,我设计了变式引导,出示五种形态各异的垂直图示(如图3)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确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学生由此发现,垂直不是看起来是直的,而是要看两条直线是否相交成直角。
以上教学,教师把握易错点,带领学生展开变式对比,从而对垂直的本质属性有了深刻的体验,建构了对垂直这一新知的有效认知,从而实现了体验课堂的有效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课堂体验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把握课堂操作点、有趣点、易错点,由此展开体验引领,让学生从中感受乐趣,发展思维,提升数学能力。
(责编 李琪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