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5-07

陈更泉

[摘 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结合相关实例,分析具体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掌握相关教学内容的同时,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提;自悟;自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73-01

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中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己探索、体验、学习和感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掌握数学解题技巧,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问题自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学生很少主动提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提问,促使其进行相关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以购买运动服为背景设计问题。首先给出条件:一件短袖衫的价格是24元,一条裤子的价格是45元,一件外套的价格是67元。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条件进行提问,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生1:买2件外套和2条裤子一共需要多少元?列式:2×67+2×45。

生2: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一共需要多少元?列式:2×24+2×45。

生3:买2件外套比买2件短袖衫贵多少元?列式:2×67-2×24。

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分配率对算式进行简化,得到等号右边的式子。

2×67+2×45=2×(67+45);

2×24+2×45=2×(24+45);

2×67-2×24=2×(67-24)。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提问,不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训练和培养,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二、策略自悟

解题策略主要包括问题整理、画图、举例、假设、转换等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解题策略。

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下列运算:

(1)12+14+16=( ) 14+16+12=( ) 16+12+14=( )

(2)13+17+19=( ) 17+19+13=( ) 19+13+17=( )

(3)21+24+34=( ) 24+34+21=( ) 34+21+24=( )

(4)17+27+34=( ) 27+34+17=( ) 34+17+27=( )

通过练习,学生发现每组式子中的三个加数都是一样的,只是顺序发生了变化,计算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说明计算的顺序对于三个加数的计算结果没有影响。此时,教师适时引出“加法结合律”,并以(a+b)+c=a+(b+c)进行总结。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领悟、归纳等都是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不尽相同,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不完全一样,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对学生的这些方法和思维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三、错误自纠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教师不要急于将学生的思维统一起来,应该帮助学生厘清解题思路,有針对性地进行反思,找到错误根源。

例如,教学“简便运算”时,有一道题目:25×24,通过简便运算计算其结果。有的学生采取的计算方法为25×24=25×4+25×6=250。很明显这样解是错误的,但是教师不应急于纠正错误,借这个机会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的讲解,启发学生发现其中错误的原因。学生认为其错误的原因是受到乘法分配律的影响,把25×(4×6)误当成了25×(4+6)。这时,教师再请一位学生给出正确的解答,这样前后一对比,就得出了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法。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教师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利用错题进行反思和剖析,让学生自己找到错误原因,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运算律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在小学阶段就进行针对性培养,利用运算律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责编 李琪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