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章海林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游戏情境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故事情境中设置矛盾,点燃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操作情境中设置冲突,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074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思维才会发展。所谓数学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对某一些数学问题或者数学现象产生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产生需要有一定的载体,其中教学情境就是萌发学生数学问题的有效载体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一、在游戏情境中设置悬念——萌发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在游戏情境中设置悬念。这样能够有效地萌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促使他们产生探究数学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与学生进行了“抢30”的游戏,游戏规则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人轮流数数,每人每次可以数一个数或者两个数,谁先数到30,谁就获胜。在游戏中,每一次教师都让学生先数,并且每一次都是老师先抢到“30”。因此,很多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每一次都是老师抢到30?”“老师每一次都能够抢到30的策略是什么呢?”这样,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就萌发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促使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自主探究本节课的数学知识。
上述案例中,教师基于教学内容创设了“抢30”的游戏情境,并且在游戏情境中为学生设立“老师为什么每一次都能获胜” 的悬念。因此,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得到了萌发,使他们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在故事情境中设置矛盾——点燃问题意识
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能够有效地“趣化”学习内容。教师结合数学知识在故事情境中设置矛盾,能够有效地点燃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星期天,小明怒气冲冲地跑到妈妈面前,对妈妈说:“妈妈,其他小朋友都是每年过一次生日。我今年都已经12岁了,您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到底是不是您亲生的呀?”妈妈听了小明的话,微笑着对他说:“傻孩子,你当然是妈妈亲生的。不是妈妈不愿意每年都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的呀。”听了这个故事后,很多学生产生了疑问:“我们都是每年过一次生日。为什么小明12年才过3个生日呢?”“为什么小明没有年年都有生日?小明的生日跑到哪里去了?”这样,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提出自己的各种猜想,并且积极讨论、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上述案例中,教师基于“平年、闰年”的知识点创设了“小明的生日”这一故事情境,在故事情境中设置“小明为什么12年才过3个生日”这个认知矛盾,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在操作情境中设置冲突——激活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并且在操作情境中为学生设置认知冲突,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首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们用小棒来拼三角形,拼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三根小棒。” 接着,教师让学生拿出1号学具袋中分别长为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小棒拼三角形,学生很顺利地用这三根小棒拼成了一个三角形。教师继续提问:“是不是任何三根小棒都能够拼成一个三角形呢?”“是的。”这时教师让学生拿出2号学具袋中长度分别是2厘米、3厘米、5厘米的小棒及3号学具袋中长度分别是3厘米、4厘米、8厘米的小棒来拼三角形。学生在拼的过程却怎么也拼不成一个三角形来。于是,很多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呢?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呢?”这样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自然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数学探究活动中来。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操作情境中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探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总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同时是思维的核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有效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这样才能在数学课堂上点燃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究的兴趣,从而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
(责编 莫秋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