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马琴
[摘 要]深入活动与实践操作是引领学生理解知识、深化认知、提升能力的重要策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学生的认知困惑,突破学生的固有思维,在实践操作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解决困惑;突破思维;打破表象;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5-0086-01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操作,将活动操作元素融入数学教学体系中,鼓励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掌握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一、解决认知困惑,在实践操作中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从生活情境入手,帮助学生构建“数学就在身边”的体验,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如教学“正方形的周长”时,很多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但是许多学生不清楚,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其计算公式为什么和长方形的计算公式不同呢?当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进行讲解,而是鼓励学生运用实践操作的方法进行探索。学生用纸片裁剪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又用直尺分别对这两个图形的四条边进行测量,将相关数据标注在图形上。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认识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为“(长+宽)×2”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为“边长×4”。这两种计算方法,其实都是算出图形的四条边的总长度。
在该案例中,面对学生的困惑,教师没有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而是在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自主实践操作的空间,激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突破固有思维,在实践操作中鼓励求异创新
富有针对性的实践操作是促进学生求异创新思维的源泉。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火花就有被点燃的机会。
如教学“角的度量”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量角度的方法和绘制角度的技巧,即借助量角器。此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思考不用量角器如何画出120°的角。学生纷纷动手操作,在实践探索中创造性地得出了两种方法:(1)借助直角三角尺中90°的角和另一块三角尺上30°的角,可组成120°的角;(2)用两块三角尺中的60°拼接起来,可以绘制出一个120°的角。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做法后,再次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画出120°的角的方法。学生兴趣高涨,在操作探索之后,得出第三种方法,即用一根直尺的一边与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运用“180°-60°=120°”的原理,可画出一个120°的角。
在该案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多种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求异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图形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打破事物表象,在实践操作中培养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几何课程改革的一个课程核心概念。小学生由于抽象能力相对薄弱,空间观念尚不健全,空间思维也相对滞后,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几何体的具体特征,从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如学习“几何图形”时,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体验,常常对单位的大小混淆不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剪、做”的方式呈现不同单位下的纸条或纸盒,让学生感受相同数值下不同单位的区别。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的积累,还对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地理解。此外,教师可以借助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强化认知。如,对于题目“有一张铁皮,长为20分米,宽为15分米,在它的4个角上分別裁剪下一个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后,将剩下的部分做成一个长方体容器,求做成的长方体容器的容积。”,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相应的纸片动手制作相应的容器。通过形象直观的物品,学生自然能更好地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等相关知识。
在该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与思维的发展,为学生今后高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学习需要教师创设多种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真正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的数学思维真正“动”起来。
(责编 韦 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