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安保敏
[摘 要]操作性数学实验是通过对一些工具、材料的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的教学活动。在操作性数学实验中,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空间与图形 猜测 操作性数学实验 验证 数学活动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6-050
数学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以及研究问题的不同方式,数学实验一般分为操作性实验、思想性实验、计算机模拟实验等。本文重点研究操作性数学实验。
一、什么是操作性数学实验
操作性数学实验是通过对一些工具、材料的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的教学活动。它是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为特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为目标的。因此,操作性数学实验常用于几何图形及相关知识、定理、公式的探究或验证中。
二、操作性数学实验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来自于丰富的生活原型,所以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时,首先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或者从熟悉的生活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初步了解几何图形的一些特征,建立对几何图形的表象。
几何图形的学习除了观察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性数学实验,通过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多种感官协同运作,更易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例如,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让学生通过撕角、拼角等操作,把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由此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只有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制作、探索和研究,才能获取新知识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依托操作性数学实验,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
在以往的教学中,数学概念的教学往往是教师给出概念,学生加以记忆,这样教学导致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不深。因此,教师教学概念时,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性数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思考与交流,使其经历概念的构建过程,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数学概念。
2.通过操作性数学实验,验证关于图形特征的猜想
在认识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之前,学生对图形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了对图形特征的初步判断。因此,教师可设计一些操作性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对已有的数学猜想进行验证,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证据和给出证明。例如,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时,学生会猜测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那么怎样去验证呢?可先让学生自己各抒己见,再引导他们通过量、重叠、在方格纸上对比等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
又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判断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正五边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时,教师让学生先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猜想,然后利用手中的图形纸片折一折、比一比,验证猜想。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特别是平行四边形,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会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
3.运用操作性数学实验,探究几何图形的定理、公式
一些既定的几何定理、公式,教师教学时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合理的操作性数学实验,渗透“猜想——验证——总结”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即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长方形上摆一摆,看需要摆几行几列,再数一数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学生独立操作后,将获得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相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然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填好的表格,先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交流讨论。接下来是对猜想进行验证,可让学生用手中的小正方形任意拼摆一个长方形,并算出面积。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通过讨论、合作、动手操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逐渐发现和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操作性数学实验的课堂现状
1.教师理念上的不重视
有些教师习惯于多讲多练,不太重视操作性数学实验,觉得动手操作浪费时间,可有可无。还有些教师怕班级的教学秩序不好维持,会替代学生进行操作性数学实验,最后导致学生成为看客,没有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2.缺乏操作性数学实验的学具
操作性数学实验以动手操作为特征,需要一些动手操作的材料,如小棒、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等。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需要长度不等的四种小棒,有些教师由于学具准备不充分,导致操作性实验的有效性不高。
3.操作性数学实验的设计缺少科学性
有些操作性数学实验的设计不太好,缺少科学性,不能严格地去证明探究出的结论。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用很结实的小棒做了一个三角形框架,让学生拉一拉,拉不动,以此证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其实,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指三角形的三边一旦确定以后,它的形状就是唯一的,不会改变。若用结实的小棒做一个正方形框架,也拉不动,却不能因为正方形框拉不动,就说明正方形具有稳定性。所以,操作性数学实验的设计非常重要。
四、操作性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结构
根据课堂教学的环节,操作性数学实验一般有设计、准备、实验、交流总结四个环节。下面,结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谈一谈操作性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结构与基本程序。
1.设计科学合理、有趣味性的数学实验
教师要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明确实验的目的,从而设计或选择合适的操作性数学实验。同时,教师备课时应思考“每一个操作是否紧扣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操作素材”“每一个操作环节用多少时间”等问题。
2.准备好相应的教、学具
教、学具是操作性数学实验开展的前提,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内容出发,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相应教、学具的准备,或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具。
3.动手操作,展开实验
在进行操作性数学实验之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探究的任务,并提出操作的一些要求和建议。然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动手操作的内驱力。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观察学生能否独立地进行操作、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能否将自己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他人进行交流等。
4.交流总结,归纳结论
实验之后,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验证过程,展示探究的成果。然后教师对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策略进行总结归纳,及时肯定其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快乐,促使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功。同时,教师要对学生探索出来的规律进行必要的板书,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总之,操作性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在进行操作性数学实验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又使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实验教学必将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在数学教育中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责编 蓝 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