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艳梅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呈现,赋予了我们对本节课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优秀教师都诠释着对本节课的理解,其中不乏朱乐平教授和张齐华老师这些“大家”近乎完美的演绎。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到底该怎样来解读该课的教材呢?前段时间听完一位参加区优质课竞赛的男老师上的这节课,让我眼前一亮。纵观本节课,他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来剖析教材,真正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再只是一句口号,整个教学充满了活力,焕发出生命的光环。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郊游”情境中体会分数的产生
任何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都是为教学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不能单纯地为了情境而情境。这位老师依照教材,通过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郊游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体会到2个苹果、1瓶矿泉水可以用整数“2”和“1”来表示,而“半个”蛋糕就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引发认知冲突,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分数”产生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效的、科学的,也是我们要提倡的。
二、在“直观比较”中感受分数的大小
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基本活动经验,鲜明地指出过程也是目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活动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必须是真实的,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命力。“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分数意义建构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分数的意义。教材上第二个例题是比较■和■的大小,其根本还是结合图示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但是如果一味地把关注点放在“强调分数的比较大小”上,学生是无法真正理解的,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数学是一门科学,从数学思考上来看,“分数意义”上的比较是更加深入的、理性的,是一种我们努力推崇的科学判断。但是如果抛开了学生,不关注学生的认知,我们的教学何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学时这位老师把对教学重点的关注放在了强调“直观比较”上,摒弃了老师们通常采用的同桌每人“涂其中的一个分数”的节省时间的做法,偏爱让每人分别涂出■和■,再比较大小,这样才会丰富学生自我认知的空间。
三、在“变式练习”中深化分数的意义
一般的巩固练习教学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逐一解答,单纯为了解决问题。本课中为了让学生在快乐、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巩固新知,这位老师则对教材上的练习题进行了改造,练习的变式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变“写分数”为“估分数”
在教学完分数大小的比较后,老师出示了“直条图”,把书上题目中要求的“先填一填,再读一读”改为“先估一估能填哪个分数,再通过动态移一移来验证”。这样的改造更加深化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类比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而此时借助直观图也更加形象的让学生体会出了“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的规律,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
2.变“解决问题”为“问题解决”
教学本题时,老师没有按照书上题目的要求让学生逐一解答3个问题,而是先出示空白的黑板报(把上面的三块内容分别用序号1、2、3表示),要求改为:(1)科学天地大约占整个版面的二分之一。(2)艺术园地大约占整个版面的四分之一。你能帮帮他们按要求把内容放到合适的版面吗?(3)最后一个黄色的版面平均加入“一周之星”和“名人名言”两部分内容,各能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解决”中提高了能力,尤其是最后第3个问题的设计,学生用不同分数表示了3号版面并能作出合理性的解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
3.变“感受生活”为“发展想象”
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最后的环节中,很多老师会结合“国旗、巧克力图”等来感受生活中的分数。而这位老师抓住了学生的需求,安排了一道有挑战而又极具想象力的习题——“根据花瓣猜花朵”,即出示一个花瓣,猜猜它会是整朵花的几分之一。这样的练习设计既巩固了分数的意义,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更为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之,学生是我们教育永不枯竭的活水之源。只要我们的教学真正地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数学课堂才会演绎精彩,勃发灵动!
(责编罗艳)
endprint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呈现,赋予了我们对本节课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优秀教师都诠释着对本节课的理解,其中不乏朱乐平教授和张齐华老师这些“大家”近乎完美的演绎。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到底该怎样来解读该课的教材呢?前段时间听完一位参加区优质课竞赛的男老师上的这节课,让我眼前一亮。纵观本节课,他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来剖析教材,真正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再只是一句口号,整个教学充满了活力,焕发出生命的光环。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郊游”情境中体会分数的产生
任何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都是为教学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不能单纯地为了情境而情境。这位老师依照教材,通过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郊游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体会到2个苹果、1瓶矿泉水可以用整数“2”和“1”来表示,而“半个”蛋糕就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引发认知冲突,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分数”产生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效的、科学的,也是我们要提倡的。
二、在“直观比较”中感受分数的大小
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基本活动经验,鲜明地指出过程也是目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活动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必须是真实的,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命力。“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分数意义建构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分数的意义。教材上第二个例题是比较■和■的大小,其根本还是结合图示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但是如果一味地把关注点放在“强调分数的比较大小”上,学生是无法真正理解的,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数学是一门科学,从数学思考上来看,“分数意义”上的比较是更加深入的、理性的,是一种我们努力推崇的科学判断。但是如果抛开了学生,不关注学生的认知,我们的教学何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学时这位老师把对教学重点的关注放在了强调“直观比较”上,摒弃了老师们通常采用的同桌每人“涂其中的一个分数”的节省时间的做法,偏爱让每人分别涂出■和■,再比较大小,这样才会丰富学生自我认知的空间。
三、在“变式练习”中深化分数的意义
一般的巩固练习教学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逐一解答,单纯为了解决问题。本课中为了让学生在快乐、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巩固新知,这位老师则对教材上的练习题进行了改造,练习的变式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变“写分数”为“估分数”
在教学完分数大小的比较后,老师出示了“直条图”,把书上题目中要求的“先填一填,再读一读”改为“先估一估能填哪个分数,再通过动态移一移来验证”。这样的改造更加深化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类比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而此时借助直观图也更加形象的让学生体会出了“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的规律,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
2.变“解决问题”为“问题解决”
教学本题时,老师没有按照书上题目的要求让学生逐一解答3个问题,而是先出示空白的黑板报(把上面的三块内容分别用序号1、2、3表示),要求改为:(1)科学天地大约占整个版面的二分之一。(2)艺术园地大约占整个版面的四分之一。你能帮帮他们按要求把内容放到合适的版面吗?(3)最后一个黄色的版面平均加入“一周之星”和“名人名言”两部分内容,各能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解决”中提高了能力,尤其是最后第3个问题的设计,学生用不同分数表示了3号版面并能作出合理性的解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
3.变“感受生活”为“发展想象”
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最后的环节中,很多老师会结合“国旗、巧克力图”等来感受生活中的分数。而这位老师抓住了学生的需求,安排了一道有挑战而又极具想象力的习题——“根据花瓣猜花朵”,即出示一个花瓣,猜猜它会是整朵花的几分之一。这样的练习设计既巩固了分数的意义,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更为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之,学生是我们教育永不枯竭的活水之源。只要我们的教学真正地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数学课堂才会演绎精彩,勃发灵动!
(责编罗艳)
endprint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呈现,赋予了我们对本节课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优秀教师都诠释着对本节课的理解,其中不乏朱乐平教授和张齐华老师这些“大家”近乎完美的演绎。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到底该怎样来解读该课的教材呢?前段时间听完一位参加区优质课竞赛的男老师上的这节课,让我眼前一亮。纵观本节课,他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来剖析教材,真正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再只是一句口号,整个教学充满了活力,焕发出生命的光环。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郊游”情境中体会分数的产生
任何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都是为教学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不能单纯地为了情境而情境。这位老师依照教材,通过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郊游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体会到2个苹果、1瓶矿泉水可以用整数“2”和“1”来表示,而“半个”蛋糕就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引发认知冲突,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分数”产生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效的、科学的,也是我们要提倡的。
二、在“直观比较”中感受分数的大小
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基本活动经验,鲜明地指出过程也是目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活动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必须是真实的,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命力。“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分数意义建构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分数的意义。教材上第二个例题是比较■和■的大小,其根本还是结合图示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但是如果一味地把关注点放在“强调分数的比较大小”上,学生是无法真正理解的,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数学是一门科学,从数学思考上来看,“分数意义”上的比较是更加深入的、理性的,是一种我们努力推崇的科学判断。但是如果抛开了学生,不关注学生的认知,我们的教学何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学时这位老师把对教学重点的关注放在了强调“直观比较”上,摒弃了老师们通常采用的同桌每人“涂其中的一个分数”的节省时间的做法,偏爱让每人分别涂出■和■,再比较大小,这样才会丰富学生自我认知的空间。
三、在“变式练习”中深化分数的意义
一般的巩固练习教学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逐一解答,单纯为了解决问题。本课中为了让学生在快乐、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巩固新知,这位老师则对教材上的练习题进行了改造,练习的变式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变“写分数”为“估分数”
在教学完分数大小的比较后,老师出示了“直条图”,把书上题目中要求的“先填一填,再读一读”改为“先估一估能填哪个分数,再通过动态移一移来验证”。这样的改造更加深化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类比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而此时借助直观图也更加形象的让学生体会出了“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的规律,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
2.变“解决问题”为“问题解决”
教学本题时,老师没有按照书上题目的要求让学生逐一解答3个问题,而是先出示空白的黑板报(把上面的三块内容分别用序号1、2、3表示),要求改为:(1)科学天地大约占整个版面的二分之一。(2)艺术园地大约占整个版面的四分之一。你能帮帮他们按要求把内容放到合适的版面吗?(3)最后一个黄色的版面平均加入“一周之星”和“名人名言”两部分内容,各能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解决”中提高了能力,尤其是最后第3个问题的设计,学生用不同分数表示了3号版面并能作出合理性的解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
3.变“感受生活”为“发展想象”
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最后的环节中,很多老师会结合“国旗、巧克力图”等来感受生活中的分数。而这位老师抓住了学生的需求,安排了一道有挑战而又极具想象力的习题——“根据花瓣猜花朵”,即出示一个花瓣,猜猜它会是整朵花的几分之一。这样的练习设计既巩固了分数的意义,又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更为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之,学生是我们教育永不枯竭的活水之源。只要我们的教学真正地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数学课堂才会演绎精彩,勃发灵动!
(责编罗艳)
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