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吴立勇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许多教师喜欢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可否认,生活化教学对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明显的作用。但笔者发现,这几年许多教师在实际运用中,曲解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他们将“生活内容”生硬地叠加于“课堂教学”,这样的生搬硬凑很容易造成生活化教学在数学课堂上“水土不服”,带来课堂热热闹闹,教学效果普普通通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数学课堂数学性缺失这样令人失落的情况出现。基于此,笔者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深入反思,从三个维度进行策略探析,寻求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中,生活化与数学性的有机统一。
一、知识构筑时引入生活,便于理解
什么时候是生活资源引入的最佳时机?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和宝贵,盲目地引入生活,搞生活化教学,容易出现课时浪费的现象,导致真正需要教授的知识虎头蛇尾。笔者认为,当我们需要教学重要知识点,构筑知识结构的时候,引入生活化教学最合适。新知识点的出现,最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而生活化的内容最接地气,最易于促进学生理解,这个时候引入生活,进行生活化教学,就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如果直接让学生背下分数的基本性质效果一定不好,于是笔者进行了这样的生活化教学。
师:同学们,妈妈买了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三块,给了你一块,那你得到了其中的几分之一呢?
生1:三分之一。
师:回答得很好。那如果妈妈是把蛋糕平均分成九块,给了你三块,那你是得到几分之一呢?
生1:得到九分之三。
师:九分之三是不是可以看成分母3和分子1同时乘以3呢?
生2:可以。
师:那同学们再观察一下,三分之一和九分之三有什么关系呢?(边说边出示图例)
生3:它们大小相等。
至此,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了。通过这样在知识构筑时引入生活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快速地掌握知识点。
二、练习设计时融入生活,丰富内容
要学好数学知识,便少不了机械重复的练习过程,而过多这样的练习难免令学生感觉厌烦,导致练习效果不佳。数学源于生活,将练习融入生活,就好像在面粉中添加酵母一般,练习题的内容一下子就饱满起来,不再如之前一般单调无味。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这一部分内容时,有这样一道练习:(85-69)÷2=?如果直接让学生运算,显然比较枯燥,于是笔者进行了巧妙地转换,将练习融入生活。
师:大家喜欢篮球吗?
生:喜欢。
师:现在有一场精彩的NBA比赛,热火对决马刺,现在比赛进行到第四节,热火85分,马刺69分,请问热火领先多少分?
生1:16分。
师:如果马刺现在起只投2分球,热火不得分,那请问马刺要投进几个球才能将比分追平?
生2:16÷2=8。
像这样将练习融入生活,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学生学得开心,练得投入,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三、探究实践时结合生活,促进应用
数学终究是要回到生活中去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越来越不喜欢被单纯地束缚在练习册上。数学新课标理念也强调学生要动起来,去实践。那要去哪里实践?毋庸置疑,去到生活里。将数学实践活动和生活相结合,通过课堂设置生活情境、课后参与生活实境等方式,创造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就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小数”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在课堂上开展了这样的生活化实践活动。
师:同学们,老师手上有一个电子秤。(拿出教具电子秤。因为电子秤常常带有小数,利于练习)假设放在这个称上面的物品一律一斤5元,这盒粉笔值多少钱呢?(边说边把粉笔放到电子秤上,显示0.2)
生:5×0.2=1,值1元钱。
师:回答得真好。现在老师把这个秤放在这里,大家都来称一下,看看你们的东西都值多少钱吧。
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拿上自己的铅笔盒、练习册等东西,边称边计算。
像这样,将课堂实践生活化,不仅学生喜爱,教师省力,教学效果还很好。
总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几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能摒弃数学性,不能离开教学性,不能超过服务性。只有把握好这些原则,我们的生活化教学才能真正迸发出力量,起到春风吹拂、百花齐放的数学教学景象。
(责编金铃)
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