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统编教材背景下普通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参与度提升策略实践研究

时间:2024-05-07

张玉

近些年来,一个教学理念得到了一线教师的普遍认同,那就是在课堂教学当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度。这其实是非常好理解的,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如果不能由学生的课堂参与来提供保证,那是无法落到实处的。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颁布,高中语文教学发生的显著变化之一,就是全国统一采用人教版教材。这是历时20多年课程改革,语文学科从“一标多本”向“一标一本”的回归。面对新版语文教材,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保持较高的参与度,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而探究并得出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策略,也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抓手。现以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教学为例,谈谈一些思考及实践收获。

一、统编教材背景下语文课堂学生参与度提升的意义

统编教材推出并使用之后,不少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版本的教材与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之间的联系。这是有其原因的,除了当前的考试评价使得教材的价值略被削减之外,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在教师的眼中,教材所提供的只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而已。诚然,在第8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曾经提出过“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但这些理念并不是让教师忽视教材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高中语文学科而言,要达成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要将教材中的文本价值充分解析出来,就必须关注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要用这些课文及其解读支撑起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搭建。这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参与!

众所周知,教学的价值是在教学活动当中体现出来的,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是课堂,不管是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卓越课堂,还是翻转课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管那种课堂有多么时尚、流行、风靡,都必须赢得学生,而要赢得学生,最直接的表征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在统编教材的背景之下研究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其意义在于明确统编版教材的基础性作用,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以统编教材的使用为基础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对象就是统编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这些课文的解读,来让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即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傳承与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中所指的课堂参与度,不完全是指在课堂纪律约束之下的课堂参与,更多的是指在学生的内驱力作用之下对课堂的主动参与。这种参与无论是对于教师的语文教学而言,还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都具有可持续性,故此也应当是教师其策略实施的重要抓手。

二、统编教材背景下语文课堂学生参与度提升的策略

统编教材的使用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高中语文教师应顺应时代的新形势,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主动探究和运用灵活多样、恰当独特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使其自觉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不仅可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水平。在这一宏观认识的指导之下,结合统编教材的使用,结合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笔者以为提升课堂参与度的主要策略应当是:通过文章解读,充分解析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充分释放课文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通过学习反思,充分巩固语文教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

这篇《中国建筑的特征》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作品,在统编教材当中选入这一文章,所看重的并非本文的文学性,而是本文的文化性。在诸多文化载体当中,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往往相对稳定且不容易被破坏,因此建筑常常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对于学生来说,在看到古建筑的时候,一方面可能会因为这些建筑的规制而感叹,另一方面又会因为文化的缺乏而无法领略其价值与魅力,无法欣赏其美感所在。面对着这些实际情形,面对着高中学生文化素养培育的需要,在统编教材当中选入这篇课文,可谓是恰到好处,而要将这篇课文的价值充分释放出来,就必须依赖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绝大多数高中学生很难对类似题材的文章产生直接兴趣,因此教师在组织并实施教学的时候,就要运用上面总结出来的课堂参与度提升策略,来保证预期效果的实现。

在课堂上,笔者在运用相关教学策略的时候注重了这样几个细节:一是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呈现中国建筑尤其是古建筑以及民居建筑,同时借助于一些专家的旁白,来帮助学生对这些古建筑形成直觉性的认识,这可以奠定学生的表象基础;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看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所思所想;三是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将课文中作者的描述与自己的描述进行比较,看看自己有哪些遗漏与缺失。

在这样的教学策略运用当中,第一个细节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对中国建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保证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到中国建筑上来;第二个细节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中促使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第三个细节的作用在于运用最基本的比较思维方法,来发现自己的认识与梁思成认识之间的差距,从而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并激发学生深度解读课文的动力。

三、统编教材背景下语文课堂学生参与度提升的思考

上一案例中,课堂教学的事实证明该策略是成功的,很多学生从对中国建筑的不感兴趣走向了浓厚兴趣驱动下的文本解读,学生认识到了中国建筑在历史中的演变历程,发现了中国建筑所承载的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认识到了研究建筑可以获得更多的文化认知。很多学生在解读课文的时候还不时提出问题,他们期待教师能够结合课文中的每一点描述,去给出相应中国建筑的图片,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学生解读课文的深度,而这些深度学习所积累起来的效果,就是对核心素养所强调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内化。

统编教材当中选择了很多经典的课文,有些课文是延续的传统,有些课文则是顺应时代要求而进行创新的选择。无论是哪一类课文,都需要通过学生的参与来体现其教育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高中语文教师超越课文本身,是探究统编教材背景下语文课堂学生参与度的提升策略,既具有很重要的实践价值,又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坚持以学生为本,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高参与度,就是统编教材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基石。

【本文系淮北市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立项项目课题“部编教材背景下普通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参与度提升策略实践研究”(编号:HBJK2103003)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