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现象学悬置”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07

朱东林

现象学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他以探求纯粹哲学为目标,批判科学危机对于人类的异化,倡导“回归事实本身”,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各个学科领域根据自身特点,批判接受了现象学的相关理念,并实现超越,创新了适合自身领域的研究方法,为本学科研究开拓了新思路。“现象学悬置”理论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倡导以“学生体验”和“生活世界”为出发点,这与新课标要求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理论,借鉴并吸收改进,应用于教学实践,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基于“现象学悬置”的备课策略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坚持教师本位主义观念,教学设计以传授基本语文知识为主要内容,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通过机械化地记笔记、阅读、记忆等模式参与学习。此种状况,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体验感被剥夺,学习和生活成为两张皮,互不干涉,大大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而现象学悬置理念,要求语文教学亦要回归生活本身,在教学时注重结合生活中的元素,以学生为出发点,在教师引导作用下,与教学文本深层次对话,使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增强体验感。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服务主体,也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悬置”基于生活本真,要求在备课时以学生的基础体验为基本原则,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传统教育中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以提升学生分数为主要目标,而学生作为有活力、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这一观念则没有被充分重视。“现象学悬置”理论注重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让每個学生都获得个性化成长。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学习方案,充分介入学生的“前语文学习”状态。学生的家庭状况、性格特征、学习习惯、爱好特长等都可以为教案的制订提供个性素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上学生随时发生的状况适时进行调整,进行“二次备课”,也是回归本真、尊重事实的表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都是动态发展的,其形成的背后都受到自身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的影响。因此,“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可能都能阐释出个性化的解读。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相互之间的对话与深层交流,而生活本源则是良好对话的基础。语文即是生活,将语文知识理论“悬置”,在教学中求真,讲求体验感,就能够使学生充分融入语文学科,从而从根本上提升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核心素养能力。

二、基于“现象学悬置”的教学方法

“现象学悬置”要求回归事实本身,那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运用也要以基于生活本源和增强体验感为基本原则。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生活体验法、多元促学法、个性激发法、联想触动法、媒体触发法等。

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全身心融入教学内容,彻底激发学习内驱力,调动情绪,锻炼思维。教师在操作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教学内容,集文字、画面与声音于一体,如同亲临对话现场一般;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演绎文本中的人物和故事,将生活情境活跃于课堂之上……总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将学生带入相关情境,为其提供丰富的体验环境,使其能够充分表达、无限想象。

生活体验法要求引导学生进入社会、家庭、自然环境中,感悟人生,感悟艺术,感悟思想等。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贴近实际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并提升核心素养。如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暂时悬置“文本”内容,让学生回归家庭,在生活中体验与父母的真情,而后再结合文本体验其中的感情,必能充实学生心灵,获得情感价值提升。

多元促学法,是以阅读为基础,通过倾听、写作、画画、辩论、演讲等多种方式开启学生的智力。语文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智力的开发,通过多元的训练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个性激发法,是以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为基础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既服务于个体,又从个体中吸取资源。每个学生都是具有潜力的鲜活主体,都有其主动性。教师与学生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教师的魅力与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彻底激活教学互动。

联想触动法,需要教师运用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引发丰富的联想。当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那么思维火花就会不时地迸发出来,对于文本的吸收与思想的领悟就能够更加充分。

媒体触发法,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层次打造以网络平台为主的学习模式。信息技术极具表现力,能够最大程度使教学内容回归真实,触发学生内驱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三、基于“现象学悬置”的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现象学悬置”理论指导下,作业设计要求回归生活化,能够触发学生心灵。

作业设计首先要立足于课程资源,优化整合,创造个性化作业。传统的教学阅读与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分开进行的,而大量事实证明,阅读资源无比丰富,不但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语感,锻炼语言能力,还可以为写作提供大量素材。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作业设计时应强调资源的整合利用。当今学生受到社会多元化影响,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固有的单一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其次,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尊重学生的体验,使其回归生活。这就需要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布置个性化作业,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专长等,分别安排评价内容。如对于金庸小说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就可以为其安排写一篇评论,关于《笑傲江湖》,也可以关于《射雕英雄传》等。对于喜欢表达的学生,则可以为其安排演讲类作业,比如模仿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等,或者针对一个话题自拟题目,发挥语言天赋尽情挥洒。在完成个性化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又获得了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提高了核心素养。

最后,作业设计要立足生活。叶圣陶先生讲求生活教育,这与“现象学悬置”理论分别从不同维度回归了教育的本源。将“语文学科”暂时悬置,使学生感受到原本的生活世界,从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学会生活,热爱生活,这是语文教育的初衷。换句话讲,语文学科的存在只是一个载体,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从生活中找寻无穷无尽的资源,如生活中的趣事、天空突然出现的美丽彩虹等,都可以让学生用语言去描述、去想象、去思考,这在无形中就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现象学悬置”理论讲求回归生活本身,将其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突破传统,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新课标指引下,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将“现象学悬置”理论应用于备课、讲课、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本文系2022年度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现象学悬置的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GH202209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