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羁旅诗鉴赏训练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5-07

沈芙蓉

【教学缘起】

古诗词阅读鉴赏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考复习中,学生的主要问题是读不懂诗歌,对诗人贴标签,造成情感理解的谬误。笔者以“蜀道”组诗赏析为例,从高考真题中筛选诗歌,设计了古诗词鉴赏训练课,旨在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蜀道”组诗属于羁旅诗,借景抒情是其常用技法,以此为训练对象,勾连课内《蜀道难》,启发学生对阅读古诗词的具体方法的思考和领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课前准备】

1.复习《蜀道难》中与蜀道特点相关的诗句;

2.阅读王维的《晓行巴峡》、岑参的《早上五盘岭》,抓住重要意象,比较情感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抓住一词一句,明晰蜀道诗歌的具体特点

[问题]王维和岑参笔下的蜀道之景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首诗中,我们可以从“晴江”“女浣”“朝日”“鸡鸣”“水国”等意象看出巴峡水乡的特征是祥和,色调明丽,而“水国舟中市”说明本地人是在船上做买卖,“山桥树杪行”写出高山上的桥仿佛架在树梢上的奇幻之景。再结合最后一句的“赖多山水趣”,可知,巴峡水乡的特征是奇幻而富有情趣。第二首诗中,我们可以从“斗”和“攒”看出江崖之景是奇险的,“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森”“寒”给人阴翳之感,“松疏”露出“孤驿”,“花密”藏起“回滩”已是艰险之景,而“干”字则点出了无生机,岑参笔下的蜀道是一条奇峭险峻的道路。

[问题]王维和岑参为何在过蜀道时写下这两首诗?从哪些字词句能读出作者的情感来?

[明确]王维写巴峡水乡富有情趣并不意味喜爱巴峡之地,而是借巴峡奇幻而富有情趣的景致、祥和的民俗、明丽的风情来排解心中的思乡之情,写尽在外漂泊异乡人的思念之情。我们可以从“投”“登高”“眺迥”“稍解”中读出,这些动词投射着诗人无处安放的离愁别绪。如“投”本意是抛、掷、扔,根据后句的“馀春忆帝京”可了解诗人不是很甘愿来此处,若是喜爱此地而赶到此地,为何用“投”字来写自己似被投弃、抛弃在巴峡水乡?又如“登高”“眺迥”,即便诗人可能是为了看美景而登高远眺,但已身处明丽的巴峡,又为何去远望千泉万涓、渺渺二流呢?可见,他登高远望只是为了回望帝京,“晴江”“朝日”这些明丽景色也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而是充满淡淡的离乡之愁,而最后的“稍解”中的“稍”表明即便“解”,也只是略微排解,依旧有着消不尽的思愁。所以像这样的“动作词”以及“限定词”,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对象。

而岑参的蜀道诗中,诗人在经过五盘岭时也有不少“动作词”。“驱”“出”是一种主动的状态,策马奔腾的豪迈飒爽和登上山顶后的心旷神怡间接地表现了诗人面对奇险之景却仍感到富有意趣的心怀。最后一句诗人直抒胸臆——“不觉蜀道难”,表明了作者对待艰险蜀道的态度,“不觉”原因之一是“此行为知己”,其次,岑参是一位有着长期军旅生活的边塞诗人。清代翁方纲曾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风会所感,豪杰挺生。”可见岑参诗歌的独特风格。

[方法强调]教师带着学生从具体字词的意思入手,找到理解诗歌内容的切入点,训练学生将诗歌细读到位。

[总结]①蜀道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感受,即读蜀道诗歌,永远脱不开对旅途之景的关注,继而找到背后的情感;

②羁旅诗歌的两种情景关系:借景解怀与借景抒情;

③羁旅诗歌的两种词语:动作词和限定詞。

[问题]《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和李白的《蜀道难》相比,杜甫的这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是2019年天津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诗人自山脚缘溪登山,登到高处四望,看似只是羁旅途中对美景的欣赏,但是包含的情感是有变化的,最后两句连用两典,把个人不幸与家国情怀连在了一起,逼出了一声长叹。可见,《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中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而充满变化的。这首诗看似因登山远望而作,实则是为登山解愁。写山中湿气浓重,阴云层层,一如诗人内心的沉郁。写蚊蚋集,凫鸭乱,以动衬静,那种静寂也是诗人内心孤独的外化。壮丽的山川,辉煌的落日,以乐景衬哀情,寂寞滋漫内心。

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回忆《蜀道难》,链接课内知识,构建起两者抒情方式的比较体系:《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尾句虽直接抒情,但情感的表达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蜀道难》多采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达强烈的情感。杜诗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我们从这首诗中读到的是一个兀立高台的漂泊者形象。

[方法强调]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学习的蜀道诗歌的第一大特点分析这首诗在描写蜀道景物特点背后所蕴含的情感,由此明确羁旅诗的第二大特点。即诗人描写的羁旅之景会渗入诗人的风格,都要寄托自我的主观情感。这道高考题恰恰是在考查学生是否能够从物中读出人。

[总结]①蜀道诗歌的第二大特点:羁旅诗的核心一定是在人的思想和情感,最终的阅读鉴赏还是落脚在对人的认识与理解;

②羁旅诗的另一种情景关系的表现:乐景衬哀情。

二、总结阅读蜀道诗歌的具体方法

通过情与景关系的研究使学生对蜀道诗歌的理解更深入,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归纳总结蜀道诗歌鉴赏的具体方法。

1.借景解怀:情在景之前,所写之物是实体,以此来解除心中的烦闷。方法:抓意象,明意境,分析景物特点,由外而内才解怀。

2.借景抒情:所写之景的特点往往蕴含或承载了诗人的羁旅之思,见情而不见景。方法:理解诗中词语表达的情感,品味关键词。

3.融情于景:所写之景的特点往往与诗人的感情重合,见景而不见情。方法:理解诗歌的景与情,物我合一才合理。

4.乐景衬哀情:所写之物的特点与诗人自身的哀情相违背,倍增其哀。方法:理解诗人的语言风格及诗歌表现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小结

1.羁旅诗歌的主要特点:描绘旅途之景,传达情感意义;物我相融,情韵悠长。

2.阅读鉴赏羁旅诗歌的方法:关注景物抓特点,探寻情感找关键,物我合一有风格。

3.在鉴赏羁旅诗的过程中,要学会通过抓住诗歌中的景物的“限定词”,抓住诗歌中诗人的“动作词”,抓住诗歌的抒情方式来细读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而不是囫囵吞枣。

四、布置作业

赏析郑谷的《兴州江馆》 。

[课后反思]这节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课的内容是“蜀道”组诗赏析。连同《蜀道难》,这四首诗属于不同的诗派,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但蜀道诗歌在唐代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占有很大的篇幅,笔者就以此为契机,将四首诗串联起来,通过“抓动作词”“抓限定词”“抓抒情方式”和利用诗人的语言风格帮助学生把握诗歌,以此窥探蜀道诗歌进而理解“远道之人胡为乎来”的羁旅之愁。实践下来有不足,学生对诗人的了解有限,而课堂的大跨度和大容量让学生有些被动,或许更充分的预习,更开放的阅读活动,会更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热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