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研究

时间:2024-05-07

王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形式多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字,是文与道的统一,更是优秀文化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学“文”的同时“就‘道”。

一、政策支持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大力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给予具体可操作的建议。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每个学段。这些都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契机。

二、理论依据

我国的语文教材一直是文选型的,每一篇选文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定位。在对选文功能类型鉴别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文本定位”。它解决的是单元主题教学“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的问题。根据王荣生教授的研究,把主题统领下的教材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引子”五类。

基于“文本定位”的主题单元教学,从教学实践来看,需要综合考量教材、学情等多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大概念框架下,选定主题,统整单元教学,使教材内容教学化,最优化教材使用。教师备课,在解读文本发现原生价值之后,综观语文教材系统,根据编者意图及学情,发掘选文的教学价值,进行文本定位,有意识地按照选文功能类型最佳组合进行教学。在语文教材尚为文选型教材的今天,按选文的功能有区别地组织教学,是改善语文教学的一种可靠选择。

三、渗透路径

“定篇”一般是古今中外文化中经典名篇,要求“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丰厚意蕴。这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言简义丰,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欣赏,唤起、补充学生“尊老爱幼”的生活经验。这类文本要组织学生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例文”主要是“说明文章和文学作品的某些共通法则和共同样式的例子”,教学中可以点带面,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原理、规范及方法。对于选定的篇目,教师先明确语文学科知识群和例文涉及的具体语文知识等,开展下一步教学设计。如,《〈世说新语〉二则》,可以选定“家风”主题,一篇带多篇的“1+X”模式展开主题阅读,向阅读策略逐层推进。

“样本”是在学习者的阅读经验和揣摩中发现、生成和提炼读写“知识”的篇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学生主要是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就是很好的样本,学生可以从中学习旁批等,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在“致敬恩师”的主题统领下,可以多篇并重,重视方法习得。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带学生欣赏感悟单元主题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用件”是指“用于获取知识、资料和信息,拓宽视野的篇目”。由这篇课文引发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渗透阅读方法与策略。借助这类文本可以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类语文学习活动。这类课文,可以采用“X+Y”模式,求同比异,根据“内容”,开展相关的语文活动,以此为主题,多篇齐动。

“引子”特指的是“由节选引向长篇作品”,“由选篇引向整本书阅读”。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这一篇引向整本书阅读,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是节选自名家作品或者名著的,可由此引导学生建构立体丰富的认知,提升阅读品质。教学中要注重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渗透策略

(一)合理开发教材资源,挖掘主题,合理有序渗透

优秀传统文化载体众多,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发,循序渐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深挖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素材,坚守课堂主阵地,优化教育方法。在语文教材的二度开发中,在教材、生活等资源的统整中,提取对学生生命成长有关键意义的主题词,根据主题词构建有序的系列课程体系。

在单元主题统领之下,引导学生形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教学目标设定要结合课程标准,体现出层次性与递进性,做到有机、有序渗透。教学方法不能牵强附会或者生搬硬套,这样会破坏语文的情致。同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要与学生自身生活或者学习知识储备相联系,找准切入点,做到合理渗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道之以德”。

(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落到教学的细处,因“文”施教。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榜样人物,如邓稼先、鲁迅、苏轼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分析人物成功的原因,从中去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精神,在自身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能够勇往直前。

在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要抓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在熏陶感染中“润物无声”。如《黄河颂》一文,通过写黄河来歌颂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就可以抓住诵读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渗透。示范朗诵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初步体验,激发爱国情感。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再次朗诵,获得情感的共鸣,强化爱国意识。最后,师生合作配樂朗诵,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可以结合历史、地理等背景知识开展语文活动,如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等,厚植爱国情怀。

(三)构建合宜的评价体系,小组合作,实现正向引导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遵循教学评一致的理念。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正向引导学生,方便教与学的双向行进。在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生更能多角度的思考,形成较为合理的认知。如,《驿路梨花》一文,对于少数民族淳朴善良的品质颂扬,是雷锋精神的印证,是各民族“守望互助”的见证。梨花姑娘到底是谁,梨花精神的实质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探讨都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在评价中加深感悟。此外,借助现有的优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建一个立体的系统的信息化的成长空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基于“文本定位”的主题单元教学,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出发,在建构、整合思维指引下,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实施教学,以大概念框架下的主题统领各种教学资源,基于文本定位优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促进学生发展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构建生命意义生长点,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形成新时代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让学生感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意蕴,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又要让学生在有意义的主题体验中得到熏染,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形成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这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形式,创新开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