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独创性观点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24-05-07

颜海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作文教学中要想增强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训练学生提炼出独创性观点的能力。独创性观点是指通过独立思考产生的新思想和新见解。审视当下高中作文教学现状,教师思维僵化,机械地教学生写“八股文”;学生思维固化,刻板地写同质文。大多数教师致力于把学生的头脑打造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同一思想的火柴盒。教师们习惯于教写作技法,觉得独创性观点没法教也无从训练,苦恼于独创性思想不好教不会教;而学生们苦恼于独创性思想不敢想不会想,写作水平无法突破。探寻高中作文教学中切实可行的独创性思维培养有效策略迫在眉睫。笔者致力于高中作文教学中独创性观点催生、独创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尝试用可操作的程序性知识突破抽象的思维难点,从如下几个角度:反弹琵琶重构已有认知,逆向产生独创观点;多维思考拓展单向认知,多向造就独创观点;独特经历呈现个性认知,定向形成独创观点;查漏补缺式阅读,补白产生独创观点。阐释独创性观点是怎样炼成的。

一、反弹琵琶重构已有认知,逆向产生独创性观点

认知固化是写作中难以产生独创性观点的原因之一。想要打破固化认知,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反弹琵琶式的逆向思考训练。所谓反弹琵琶式的逆向思考,从结论上看比较简单,只需要在原有结论中加“不”“不一定”,即可得出新颖认知;但事实上,逆向思维需要先破后立,即质疑现有观点,提出新的观点,而且质疑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只有“破”得得法,才能“立”得合理,否则就是简单的抬杠,故意地唱反调。如何才能提高“破”的质量,也就是如何优化质疑的品质?笔者建议引导学生对结论得出的前提条件进行全面分析,挖掘出遗漏的潜在条件,从而发现结论的偏狭或者武断;或者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带来的情境变化,从而导致结论的变化。

比如,许多俗语和名言警句,如果变换一个角度思考,就会产生另一种理解,让人耳目一新。试看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探寻结论得出的条件缺漏,条件缺漏带来逆向思维的空间:如果阅读走马观花,不深入思考,不会带来对文章主旨的准确理解。阅读数量和思考质量共同作用,才可能理解书中的思想。这个古语显然忽视了阅读通常是在复杂环境下的一项复杂活动这一事实,遗漏了阅读理解的多种前提条件,导致结论过于绝对化,留下了创造性思考的巨大空间。

逆向思考产生新观点还可以挖掘时代变化带来的情境条件更新,在时代动态发展的角度看来,很多原有看法极有可能显得局限。比如信息时代,所有事物都容易淹没在泛滥的信息洪流中,所以古语“酒香不怕巷子深”就不那么精准了。

当然,这是逆向思维的专门训练,在考试作文审题过程中,我们需要甄别题目是否有逆向思维的空间,不能强行反弹琵琶,否则就会走题偏题。比如面对2022年“苏锡常镇”四市模拟题的作文观点句:“良好的性情或许是相反相成的”,大多数学生只敢写“良好的性情是相反相成的”。然而关注“或许”一词,命题者分明已经给学生留足了创新思维的空间,那么“良好的性情是相辅相成的”就属于独创性观点,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多維思考拓展单向认知,多向造就独创性观点

认知单一是难以产出独创性观点原因之二,进行多维思考等发散思维训练是走向思维独创的可能路径。只有通过多维思考,才能突破线性思维、二元对立等简单思维方式的局限。

笔者尝试利用作文课或者课前三分钟零散时间进行多角度评论时事的情境训练。教师提供评价角度的多维化,比如从时间维度出发,评论新闻事件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未来意义;从空间维度出发,评价社会现象的家庭意义和社会意义或者国际意义;从对象角度出发,评价新闻事件对于国家、家庭、学校、个人的意义。教会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评论新闻时事。多维评论事物容易产生多向观点,在多向中进行对比甄别,挑选出一个和大众评论观点不雷同但是有价值的结论,这种结论往往具有独创性。同时也因为大量吸收了各种评论信息,自己原有认知在与外界评论的交换与反馈中得到丰富和拓展,可能建立起新的认知。

三、独特经历呈现个性认知,定向形成独创性观点

学生在作文中往往笼统含糊地概括青年人的群体特点,忽视个体生命体验,这样的文字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毫无独创性认知。正如彭跃为、邓彤老师所言:人生经验是写作者丰富的资源库,它独一无二,但沉睡于灵魂深处,善教写作者,必引导学生从中发掘思想的珍宝。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成长经历的多样性、成长地域的差异性、家庭文化氛围的独特性等方面多重挖掘个性化生命体验,指向生命个体经验的单向挖掘是足以促使学生产生新颖认知的。

比如,写作“传统文化传承”这个话题,大部分学生都阐述文化对我们青年群体的精神有相似的滋养作用。笔者把作家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推荐给学生做样文,研究王小波写文化滋养的独特观点。王小波记录了他生命里的个人经历:和哥哥偷爸爸的书读,这个体验情境容易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后表达了自己的独特认知:阅读名著才是真正的构建精神家园(文化的滋养方式),而不是“背一本宗谱”。笔者班级学生在王小波的启发下,梳理出自己的素材:读小学的表妹在香樟树下懵懂地背诵《离骚》。再用反弹琵琶逆向思维方式得出观点:暂时不理解含义的童声启蒙背诵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随着读书量的增大,理解力的增强,他们会有顿悟的一天。这就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独特认知!

四、查漏补缺式阅读,补白产生独创性观点

浅表化阅读、狭隘化阅读也是独创性观点难以产生的原因。思想观点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阅读催生思想,学生如果能从内容角度拓展阅读范围,关注失传或者误传的观点,向空白处要思想,然后运用它在新的情境中分析新问题,也能产生新颖的观点。

比如大家都知道名句“言必信,行必果”,很多人误解了孔子的思想,认为孔子强调“说过的话都要执行,做的事都要追求结果”;少数同学读过孔子关于这一句的完整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浅陋固执)然小人哉”,明白孔子强调的是善于变通,不要固执。如果学生用这个深刻的阅读认知去分析作文中“我们要敢于行动”的话题,就可以写出这样具有独创性的观点:不必追求一定有结果的行动,只要敢于行动,哪怕失败也是有价值的行动,因为“行未必果”。这样的新颖观点一定会使读者眼前一亮。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式阅读,纠正那些被误传、被误解的看法,弥补空白式的阅读一般可以产生新颖的观点。

写作之前多锤炼独创性观点,正如王栋生老师所言:多想,不要硬写。其实,教学生砥砺思想,比教学生写作技法难多了,然而,如果能提供以上训练支架,独特思想也是能够炼成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