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反复诵读重感悟 知人论世品愁情

时间:2024-05-07

毛灿

一、研究缘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为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每册教材设置“古诗词诵读”栏目,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文化积累。然而综观当前古典诗词学习现状,教师热衷于教材教参上固化知识的讲授,过于强调诗歌的背诵与记忆,忽视古典诗歌本身的音韵美和情感美,学生游离于诗词之外,游离于课堂之外,无法让自我生命与情感参与课堂,更无法引发情感共鸣与自我体悟,不能满足学生自我生命成长的需求。因此,如何打破诗歌教学的僵局,走出诗歌教学的困境,回归诗歌教学的本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谨以《拟行路难》为例在课堂中试做粗浅的尝试。

二、课堂实录

师: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写道“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赞美李白的诗作既有庾开府诗作的清新之气,又有鲍参军作品的俊逸之风。鲍参军,即鲍照,他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影响非常大,李白对鲍照也是推崇备至,在李白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鲍照的组诗《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一)学习活动一:初读诗文,把握节奏

本环节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模仿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加强学生对诗歌节奏的把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教师配乐朗诵是本环节的亮点,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增强诗歌的感染性和直观性,便于学生模仿跟读。

(二)学习活动二:疏通诗意,质疑探究

請同学们默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难困惑。

(通过默读的形式再读诗歌,由于本诗语言质朴,近乎口语,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基本能理解诗意。)

(三)学习活动三:涵泳字句,体悟情感

师:诗歌中哪个字集中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试结合诗句仔细品味。

(小组合作,自由讨论交流)

生:“安能行叹复坐愁!”写作者行止间的叹息、惆怅,从行为动作上写他的“愁”。该句虽是写他的自怨自艾,但是用副词“安”表疑问,诗人是用反嘲的口气写不哀愁,实则愁淤积于胸。

师:从诗意出发,抓住诗人动作描写细腻体会,同时抓关键词反复揣摩品味诗人情感,注重方法技巧,非常棒!

生:“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诗人饮酒来自我宽慰,却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诗人本想借酒消愁,却不曾想举杯消愁愁更愁。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师:诗人为何会吟唱《行路难》?

生:行路难,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诗人吟唱《行路难》想要借以倾吐心中悲愤,却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透露出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

师: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试着读出这两句的感情吗?

生:(生朗读)此处是作者情感的转折点。三、四句中诗人还能自我宽慰,到饮酒自宽,理智的防线在瓦解,情感之河的流动加快了;终于,《行路难》的悲歌脱口而出,随后情感之流直泻而去。

(师再请其他同学品读,并畅谈朗读该诗句时的情感)

生:“心非木石岂无感”更能表达诗人浓重的愁。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第七句是对前几句的总结,用反问的句式使全诗的情感达到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诗人的极度痛苦和无可奈何的情感,“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越是深沉,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诗情跌宕起伏。

师:高山流水遇知音,你走进了鲍照的内心,那你能为你的好友鲍照读出他的心声吗?

(生自告奋勇,激情诵读,谈感悟)

师:同学们感悟得非常深刻。那诗歌中哪个字是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

生:“命”。

师:你怎么理解诗人所说的“命”?

(师引导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品读鉴赏)

生:此处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的命运。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是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士族子弟经过中正品第入仕,形成世代相传的贵胄,而寒门庶族几乎失去了入仕的机会;士族“视寒门之子轻若仆隶”,为了维护士族的特殊地位,他们不与庶族通婚,甚至不与庶族同座、同食、同行。

生:诗人认为不公却无法改变因而生愁,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该诗句呢?

生:(尝试朗读,谈感悟)语速放慢,语调放低,“人生亦有命”中的“命”要重读。

师:“学而优则仕”,古代读书人进取上升之路十分狭窄,很多庶族子弟终其奋斗一生却可能只是人家士族子弟的起点。

生:(拍案而起)诗歌的结尾,诗人才吐露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幸,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此时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布,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寒微人士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

师: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人生亦有命”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悲歌一曲诉愁肠:学生此时能更深入理解诗人的无奈与悲愤,自然而然感受到在朗读最后两句诗句时,情感要饱满,一升一降,对比要鲜明。最后大家齐诵“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达到课堂中情感高潮点。

小结: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

(四)比较阅读

思考:本诗与李白《行路难》同是写怀才不遇的诗,两者的情感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情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前面多种形式的朗读和理解,学生轻松地回答出二人情感的不同,并能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分析出造成二人情感差异的原因是二人生活的时代和性格的不同。

三、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阅读潜能,培养阅读兴趣。本节课由古诗词激趣导入,创设情境,紧紧抓住品读作者“愁”情这一问题,遵循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展开交流讨论,开启主动、互动、生动的语文学习局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让学生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但由于该诗距学生生活的时代较为久远,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情感体验单一,有个别学生无法深刻地体悟作品蕴含的“愁”情。

因此,在今后的古典诗歌教学中,笔者将继续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重视古典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披文入情,以情激情,以情诵情,以情悟情,尊重学生个性,唤醒学生独特的情感阅读体验,让诗意之美充盈课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