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林晓妮
根据新课标中的要求:“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加强学生的诗歌探索热情,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操,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显而易见的是,在新课标背景下组织诗歌教学,不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传授知识,而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有必要优化原有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诗歌是作者对生活产生的内心感悟,是情之结晶,势必会留下成长印记和个人经历的痕迹。古人云:“知人论世。”尽管文学常识并非高考重点,但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对诗歌学习意义重大,甚至会产生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是诗词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果只是从简单意义上把握诗歌,很难理解诗歌精髓,更无法读懂诗人寄托在诗中的情感。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品鉴诗歌,而“知人论世”便是品鉴诗歌的第一步,需要引起教师关注。
例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他被后世誉为“诗圣”,因其诗歌内容抨击了黑暗社会现实,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思。但通过分析杜甫的相关诗作,我们发现虽然大部分与现实主义相关,但其早期诗作内容不仅没那么沉重,甚至还有一丝豪情。那么,为什么杜甫前后诗歌风格会有如此不同的变化?原因是早期的杜甫出身官宦之家,并不缺衣食,甚至如李白一样游历名山大川,结交有识之士。在某些程度上,杜甫的前半生是开心的,恣意的,有着与李白一样的豪情壮志。但杜甫的后半生却是悲惨的,寥落的,孤独的,在他44岁那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杜甫晚年时期,其创作风格大变,他虽然穷困潦倒,却关心天下寒士,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明显的呈现,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因此,在教学杜甫的《登岳阳楼》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看看这首诗歌创作于诗人的哪个人生节点上,使学生对诗歌中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查阅大量的资料,把握诗人以及作品的背景知识,这便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因为诗歌与学生的生活存在遥远的距离,只有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理解诗歌内蕴。
钱理群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建立在感悟层次上的文化。”诗歌的独特魅力恰恰需要学生去深入领悟,才能有所收获。根据新课标中的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鉴赏诗歌,而朗读感悟是深入鉴赏诗歌的有效路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与此同理。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将与诗歌对话,与诗人对话,并在这种心灵对话中感受到诗歌的韵味,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雨巷》这首现代诗歌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个性化指导。在本环节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鉴以及揣摩诗人戴望舒运用的形容词,如“彷徨”“惆怅”“凄清”“哀怨”“冷漠”“忧愁”“愁怨”以及“寂寥”等词汇,体会这些词汇中蕴藏的淡淡的哀愁,将学生的心情一步步带入诗人描绘的忧愁意境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提及的词语展开低声诵读,要求学生试着将语调拉长,通过声音的低沉以及缓慢营造一种特殊的情感氛围,促使学生对诗歌内容形成更深层次的感知。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诗歌内容播放相关的场景视频,进一步渲染凄清的氛围。通过对朗读的专业化指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歌语言的精确度以及情感的深度,从而对诗歌形成更深层次的感悟。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虽然教师同样设置了朗读环节,但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导致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完全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朗读,自然不可能有所收获。因此,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着重加强朗读指导,帮助学生把握诗韵和情感。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获得认知、发展能力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更是营造一个光明与欢乐并存的环境的核心条件。”根据新课标中的提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诗歌,建立良好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底蕴。这意味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诗歌文本的解析上,而需要为学生营造情境,为学生打造一个独特的审美空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诗歌,感受诗歌内涵,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具体来说,教师可通过图片、信息技术、语言等多种路径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沉浸在诗歌意境中。
例如,在教学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时,为了消除学生对这首诗歌的陌生感,降低想象的难度,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多幅箜篌的照片,让学生直观看到箜篌的样子,为学生播放箜篌的曲目,最好是真人演奏的版本,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对箜篌的外形特点以及音色产生一个感性化的认识。有了信息技术营造的音乐情境,学生对《李凭箜篌引》这首诗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热情,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诗中人物进行一次音乐对话,看看诗中人对箜篌有着怎样的感受。这样一来,不但能增添课堂吸引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沉浸在诗中的意境中。
在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往往很少用到诗歌,尤其古典诗歌对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的难度。在教学古典诗歌时,仅凭学生已有经验,往往难以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此时就可通过多种方式营造情境,帮助学生发挥想象,领悟诗中的意境,这样更容易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这意味着比起传统的单篇教学,教师更需要具备宏观视野,建立“群”教学概念。诗歌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学习项目,如果总是以单篇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学生很难对诗歌体系形成一个全新的认知。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展开诗歌教学。为了更好地实施群文阅读,教师需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有效融合课内外诗歌资源,从宏观视角进行诗歌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诗群”概念,使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更加系统化。
例如,引导学生学习《登高》这首诗歌时,教师从诗歌主题入手,为学生引入了其他两首诗歌,分别是《登岳阳楼》《登快阁》,因为这三首作品都属于“登高抒情类”诗歌,具有群文对比价值。在教学期间,由于《登高》和《登岳阳楼》都是杜甫所写,因此教师先引导学生用3-5分钟的时间阅读这两首诗歌,试着比较这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意识到这两首诗歌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创作于杜甫晚年时期,有着相似的写作风格,都表达了悲伤、寂寥的心情。但不同之处在于,《登高》一诗侧重于表达诗人内心的失意,一种壮志未酬身先老的悲愤心情;而《登岳阳楼》这首诗除了展现个人心情以外,还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两者的情感基调存在一定差异。在完成这两首诗歌的对比以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要求他们对比《登快阁》与杜甫两首诗歌作品的异同之处。这种群文阅读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内涵。
在高中语文诗歌课堂中引入群文阅读模式,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异同之处,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歌基调以及感情。这样一来,在群文阅读的辅助下,久而久之,学生可以串联起同一类型的诗歌内容,从而建立相关的学习体系,以这样的方式展开诗歌学习才能融会贯通,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诗歌作为高中语文的重点鉴赏内容,同样也是高考的常见考点,为了幫助学生把握诗歌内涵,领略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教师需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诗歌世界,让学生充分领略诗歌的魅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