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语文的价值定位与实现途径

时间:2024-05-07

刘翠娥

在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学科的教学体系当中,语文学科因为其基础性而受到重视。与此同时,无论是语文教师本身,还是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而言,语文教学又面临着一定的尴尬境地。毕竟,基础性与实用性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当中职学校的学生立足于自身技能素养的提升时,语文学科的教学如果一直被束缚在知识教学本身,那其服务于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作用就无法充分体现出来,如此境地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自然会面临着新的挑战。由此有研究者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总结是:一直面临着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认识中职语文教学的价值,二是采用什么方法实现这个价值。

笔者以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基本问题,只有对语文学科教学的价值进行精准定位,并且寻找到切实有效的实现中职语文教学价值的途径,那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服务于中职学生特有的成长需要。关于中职学生的成长需要,其实可以在核心素養的视角之下来进行理解。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应当具有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都是影响职业技能的,是影响学生带着职业技能走向工作的岗位与社会表现的。语文学科因其具有独特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可以让中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品格的塑造与能力的培养,从而体现其应有的教学价值。下面就立足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对中职语文学科的价值定位与实现途径进行充分阐述。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语文的价值定位解析

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之下对中职语文的价值进行定位,本质上是在继承传统中职语文学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理解。这一理解应当是面向学生的,应当是立足于学生的成长的,当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中职语文学科联系起来,进而去总结其教学价值定位,笔者以为可以结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形成如下两点理解。首先必须强调的是,尽管从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角度来认识语文学科并不全面,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解析学科特质的有效视角,因此从逻辑的角度来看,从这两个方面来确定中职语文学科的价值是可行的,下面具体阐述。

第一,语文学科应当以其工具性来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原本是指借助于语言文字、听说读写、思维所体现出来的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能力与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关键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也就体现在这里。只有当学生能够借助于语言文字来进行思维,并以听说读写的方式进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时,学生才能具有基本的沟通与交流能力,也才能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如果说中职学生的主要学习目的是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的话,那离开了这些能力的支撑,职业素养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职语文的价值首先要定位在工具性素养之上。

第二,语文学科应当以其人文性来发展学生的必备品格。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解读有着多重特征,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内涵也有着不同的解释。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通常体现在面向学生的人格个性以及精神世界的关怀与培养上,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显然,这一点与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必备品格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职业素养当中也包括品格,只有当学生带着较高的品格走上工作岗位、走向社会时,才能认为学生真正具有了职业素养,而语文教学应当在这一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第三,语文学科应当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核心素养形成有机的衔接。

面向中职学生进行的语文教学,要同时认识到学生有着文化知识学习与职业素养提升的双重需要,语文学科的价值体现应当是将职业素养与核心素养有机地衔接起来,如此理解,可以让中职语文学科的价值得到更完整的体现。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语文的价值实现途径

认识到了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语文的价值之后,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体现这一价值,也是摆在中职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挑战。在面对这一挑战的时候,笔者以为最根本的一点,还是要立足于日常教学并且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体现中职语文的学科价值。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解读为例,这是中职语文教材当中的一篇经典散文。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的时候认识这篇课文的形与神。如果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实在解读散文的形与神的时候,就呼应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而只要能够将两者和谐统一起来,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这样的思路,笔者在引导学生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以“整体建构与细节解构”的思路进行了解读。

首先,笔者让学生去通读课文,建立起关于课文的整体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阅读,认识到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所呈现出的与白昼全然不同的景致,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这一景致,具体可以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月光、荷叶、流水、青雾等等来进行,重点要关注的就是学生的语言运用、修辞运用等等,如此可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事实上学生在这一引导之下,也确实可以感受到这篇课文清新的语言,能够感受到这篇课文传神与细腻的笔触,不少学生都认为这篇课文是经典美文,而美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让读者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的感受。当学生有了这些情感体验之后,关于课文的解读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那就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的人文性。

其次,引导学生解构课文,关注课文描写中与人文性相关的细节。解构的过程就是深入剖析的过程,也是深入感知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与文本中的相关描述结合在一起,从而去努力获得新的认识。比如课文一开始所说的“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如此简简单单的一句,就能够让读者构思出当从白天走向夜晚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环境。如果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走入这一环境,那也就迅速走入了“月色”,随后迎面而来的“荷塘”就有可能为读者构思出一个新的景象……类似于这样的解读,可以让学生对文本中的多个细节描写形成认识,而这些认识也就奠定了人文性以及必备品格的基础。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语文的多元价值追求

在上面的例子当中,通过对课文的解读而发掘出了文本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引导,那就可以让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得到发展,这也就奠定了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当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之后,再来看中职学生所独有的职业素养提升需要,就可以发现无论是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职业品格养成的角度来看,基于语文学科所拥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来进行的引申,可以让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获得许多超越文本本身的理解,这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是最重要的工具性收获与人文性滋养,可以很好地将核心素养与职业素养融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当中。

由此可见,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个追求多元价值的过程,价值的多元是过程,多元价值的统一则是结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