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劝学》中“蟹六跪”辨析

时间:2024-05-07

周宁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选用了荀子《劝学》,针对文中“蟹六跪而二螯”一句,学生提出疑问:“螃蟹不应是八条腿吗?”教材对“六跪”的注释如下:蟹的六条腿。“ 六”应是“八”。

教材注释值得商榷。针对“六八之误”,已有颇多文章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过辨析考证,说法不一。笔者试图回归文本寻找线索,从“跪”与“蟹”两个方面进行辨析,推断“六跪”之意。

一、“跪”之辨

有观点认为,“跪”为蟹爪上的一个弯折。“蟹一爪有三处弯折,即三跪”,那么“六跪”即蟹一对爪的六处弯折。此说未免牵强。

从句式结构来看,“蟹六跪而二螯”,虚词“而”连接的“六跪”与“二螯”同为数量短语,呈并列关系,共同说明主语“蟹”的肢体特征。其中“六”与“二”对应,“跪”与“螯”对应。“螯”,即蟹钳,那么“跪”自然是与蟹钳同类的“蟹足”,而非蟹腿上的关节。

荀子之所以说“六跪而二螯”,意在将蟹与蚯蚓进行对比。蚯蚓“无爪牙之利”,尚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而蟹有如此多的利器,即“蟹钳与蟹足”,仍“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由此,才可见出其用心浮躁,也才能进一步论证学习“专一”的重要性。

“蟹六跪”中,“跪”义为“足”。

《康熙字典》:“跪,足也。”《说文解字》解释蟹“有二敖八足”。李治《敬斋古今黈》:“跪,足也。韩子以刖足为刖跪。螯蟹首上如钺者。许慎说文亦云。”“跪”都为“足”之义。

而对于“足”的理解,直接影响了我们对“蟹”的认知。

足,今义为“脚”,甲骨文为象形字。徐锴《说文系传》解释“足”:“口象股胫之形。”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足,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也就是说,人足为“膝盖以下包括脚的部分”,用来支撑身体,奔跑行走。相对应的,蟹之“足”当解释为“用来奔走或爬行的动物下肢”。蟹足较为尖利,不只能用来奔走爬行,还具有挖洞的功能。由此,荀子所说“六跪”蟹,并不是指“有六条腿”的螃蟹,而是指“有六只可奔走爬行、挖洞之足”的蟹。有的蟹另外两只腿虽存在,但已失掉“足”的功能,故不视为“足”,不能称其为“跪”。

二、“蟹”之辨

一种观点认为,荀子所说的“蟹”为“蛫”或“鼠负”,是一种六足蟹,有剧毒,不能食用。依据如《神农本草经》:“(蟹)类甚多,六足者名蛫,四足者名北,皆有大毒,不可食。”《康熙字典·虫部》 :“蛫,《说文》蟹也,《集韵》蟹六足者,一曰鼠负。”

而“蛫”“鼠负”同时也存在其他含义。

《尔雅·释虫》对“鼠负”的解释为:“蟠, 鼠负。” 郭璞注:“瓮器底虫。”后蜀药学家韩保升曰:“鼠负,多在瓮器底及土坎中,常惹着鼠背,故名。”鼠负又名鼠妇,李时珍《本草纲目》:“鼠妇,体形椭圆,胸部有环节七﹐每节有足一对,栖于阴湿壁角之间。”显然,鼠负并非蟹类。

“蛫”在古书上也有不同的解释。司马光《类篇》三十八卷记载:“一曰猿类,一曰兽名。”《山海经》:“即公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龟而白身赤首,名曰蛫,是可以御火。”查阅《中国动物志》,也并未发现被命名为 “蛫 ”或 “鼠负”的蟹种。《说文解字》中作为蟹类的“蛫”是否实有其物,至今难以考证。即使“蛫”这种六足蟹在荀子时代确实存在过,但比起“为物至贱而甚广”的普通淡水蟹、海水蟹,蛫“有大毒”“不可食”,必极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时至今日更是难觅踪迹。

而从《劝学》的文体特征来看,作为典型的论说文,此句以喻代议,以蟹作比,喻体选取须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论证才更有说服力。所选取之“蟹”当为生活中常见之物,而不会用“蛫”这种罕见之物来指称蟹类,向大众阐述学习的普遍道理。

另一种观点认为,荀子所说的蟹是“寄居蟹”。这一说法也值得商榷。

其一,寄居蟹虽看似有六足,然而只有第一、二对步足可爬行,第三、四对步足已退化得很小,仅可支撑贝壳内壁,使躯体稳定。依据上文对“足”的理解,寄居蟹只有“二跪”,先天不具备挖洞的条件,因此,寄居蟹不挖洞并不能得出“用心躁也”的结论。

其二,寄居蟹总是背着寄居的贝壳行动,遇敌缩于壳中,贝壳就相当于它的洞穴,能够满足其安全需求,无须寄托于蛇鳝之穴。

从这两点看,“寄居蟹”一说不符合原文所说的蟹的特征和行文逻辑。

还有观点称,文中的蟹为河蟹,理由是“蛇鳝”生活于淡水中,因此寄居蛇鳝之穴的蟹也应是淡水蟹。实际上,海水中有海蛇,也有海鳝。值得一提的是,海鳝“生活于浅水,体长如蛇,嘴里长满尖利的牙,皮肤没有鳞,覆盖着花纹、斑点”,其外形酷似蛇。因此将“蛇鳝”理解为“形如蛇的海鳝”也无不妥。

从蟹足看,河蟹是典型的“八跪”蟹,如餐桌常见的大闸蟹,其最前端的一对附肢叫螯足,表面长满绒毛,螯足之后有四对尖利的步足,擅长打洞,依靠挖掘洞穴藏身以抵御外敌。这一特征不符合《劝学》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的描述。

那么荀子所说的蟹是哪一种呢?

依据“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此蟹应具有两个特征:①有三对可行走、可挖洞之足,第四对不符合“足”的特征;②本身具有挖洞的本领但并不擅长,常寄居于蛇鳝的洞穴。以这样的蟹为喻,才能进一步推断“用心躁也”这一结论。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此“六跪蟹”为海蟹中的梭子蟹。梭子蟹因甲壳的中央有三个突起,所以又称“三疣梭子蟹”,主要栖息在北方近海浅海。

从第一个特征看,梭子蟹爬行时,“前三对步足指尖着地,缓慢爬行。以一侧步足指尖抓住地面,另侧步足指尖抵住地面伸直推动蟹体以横向前进”;第四对步足“掌节与指节均扁宽呈船桨状,司游泳”,只用于划水,无法起到行走、挖洞的作用。也就是说,梭子蟹只有三对足,另外一对没有前文所述“足”的功能,符合荀子所说的“六跪而二螯”。

从第二个特征看,梭子蟹遇到危险有打洞的本能,但比起有四对尖利蟹足、擅长打洞的螃蟹,梭子蟹打洞能力較弱,“遇敌时,隐于石下或泥沙间,体后部埋在沙中,体前部露于沙外,身体与海底成45度倾斜面,保持头部感觉器官露于外方,便于猎取食物或御敌”,为躲避危险,梭子蟹常会占据蛇鳝的洞穴。这一特征正与荀子所言之蟹相符。

从论说文选取论据的典型性特点来看,“三疣梭子蟹”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蟹类,中国沿海已有17种,是极为常见的蟹类。以之作比,也才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教材注释认为“六跪”乃荀子笔下之误。荀子是赵国人,“仕齐三为祭酒。后适楚为兰陵令。赵、齐皆有蟹。而楚又蟹之乡也”。荀子所居之地既有海蟹也有河蟹,其中荀子在齐国时间最长,齐国濒海,盛产蟹类,荀子大儒又怎么可能产生“六八之误”呢?相反,“六跪而二螯”,非但没有弄错蟹腿的数量,反而说明荀子观察细致,对蟹的种类认识相当精确。在表达蟹足之多时,宁用“六”而不用“八”,尊重事实,也表现出荀子治学之严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