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影成三人:孤独的精神家园

时间:2024-05-07

孙逸可

诗人总是孤独的,因为他们能最敏感地体悟人生和社会。所以屈原叹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然而正是这种飘然独举的孤独感,使诗人能摆脱尘雾的牢笼,与自然相亲相融,创造出物我两忘的审美意象。

诗人的孤独感形之于诗,就是一种与自然相契相亲的意象追求。这种追求始于屈原,但屈原的诗多表现一种上下求索的孤愤与激烈,所以在艺术构思中总是“前招三辰,后引凤凰”,形成“真力弥满,万象在旁”的驾驭自然的力度美。把这种孤独情绪表现为一种怨而不怒的恬淡和潇洒则始自陶渊明,在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中,他总是在自己周围营造几个清新的意象,形成恬淡幽远、清新雅致的美,如《饮酒》一诗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诗人采“菊”引入第一个意象,诗人见“南山”拓开第二个意象,与诗人鼎足为三,一则近,一则远,层次分明的画面就渲染出来了。

李白《月下独酌》一诗更能体现诗人的这种情绪和对美的追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酒”成了美的线索,一个又一个的意象都是在它的牵引下,飘然而来,“明月”、身“影”,与诗人相对而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载歌载舞,有形有声,然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诗人终归是寂寞的,“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这些美的意象虚虚实实,旋生旋灭,诗人把寂寞以一种扑朔迷离的诗意美呈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带来无窮的艺术享受,真正体现了“温柔敦厚”的诗旨。《老子》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孤独的诗人们在创造诗境美的时候也不期然地契合了这一道家的妙理,于是“对影成三人”意韵就产生了。

这种简洁雅致的构思方式在篇制较短的绝句中更为普遍。如王维《鹿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意象是日影和青苔;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象是琴和明月;李白《自遣》,“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意象是酒、落花、溪月;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意象是孤云和敬亭山;李白《静夜思》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名诗,其实这首诗的艺术构思也是这样的,“李白”“明月”“故乡”组成基本的三个意象,“明月”和“故乡”一虚一实,深得意境营造之妙……在这些诗中,诗人孤傲独立,而寄托诗人情怀的事物次第呈现,它们与诗人相对而立,审美意象由一而二,由二而三,几个意象或一大一小,或一远一近,或一虚一实,有极强的画面感,东坡所称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指这一类诗。这些诗虽然没有上穷碧落、气象万千的宏阔之美,却有水墨画冲淡幽远的柔和之韵,画面简洁而意蕴无穷,此所谓“三生万物”也。

当你从这一角度去欣赏诗人建构的画面美时,你就会发现诗人总是在孤独中营造物我两忘、相融相谐的意境,透过这种意境去体察诗人的孤独情怀,你也就进入了诗人为自己和读者创造的美好的精神家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