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嘉行
前些时在某报法制版上,看到某原告决心要“对薄公堂,讨个说法”,不禁愕然。
“簿”“薄”都是形声字,字形也相近,不同的是“簿”是“竹”字头,“薄”是“艹”头,它们的音、义并不相同。簿b&,从竹溥声,本义指书写记事的簿册。之所以从竹,是因为上古时没有纸,字是写在竹简上的。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说的便是竹简因为翻动次数多,以致“韦”(牛皮绳)都被扭断了好几次;而以“汗青”指代史书,以“杀青”表示文章完工等等,也都与古代制作竹简的工艺有关。官府的文件是簿册的内容之一,因此“簿”也常专指文状,掌管簿书的官吏便称之为主簿等。在古代狱讼过程中,“簿”是少不了的。告状要有状子,审讯要有记录,判决要有判决书,所有这些都见之于“簿”。所谓“对簿公堂”,就是把原告、被告两边的材料放在一起,然后由法官老爷推勘审问一番,再判出是非曲直。而“薄”是另一个音、义。
薄bó,从艹溥声,本义指丛林密集的地方。后来这个本义逐渐不用,而“不厚”“少”“微”等后起义更为流行,用作形容词。如“薄利多销”。也指苛刻,轻佻。如“刻薄”“轻薄”。也指小看,轻视,用作动词。如“鄙薄”“厚此薄彼”。薄,还读作b1o,表示平面事物的厚度小,引申指(感情)淡薄,(土地)不肥沃,(浓度)不足,如“薄田”“淡薄”“薄酒”“如履薄冰”。
把“簿”错写为“薄”,跟字的音形义都有关系,其主要原因还是对“簿”的字义不明,现在知道“对簿公堂”的“簿”就是指原告、被告的材料,就不会写错了。而如果是对“薄”公堂,那么,法官老爺又依凭什么来推勘审问呢?
有一篇名为《素食情缘》的文章,行文将结束时写道:“功德林素食不仅以素馔荤作传统斐声海内外……”(《联合时报》1995年8月18日)这里的“斐”应作“蜚”,错用了“斐”字。
“蜚”“斐”两字不仅音形相近,而且上下结构接近,字的上半部都是“非”,所以很容易混淆。
斐fěi,是个形声字,所以跟文采有关,本义指五色交错,形容有文采;显著。如“斐然成章”“成绩斐然”。有褒奖、赞扬的色彩。蜚f8i,是一个会意字,上部的“非”是“飞”的古字,添加形符“虫”后的意义仍然表示飞。构成“蜚声”(褒义)、“蜚语”(贬义)等词,形容声音(即指语言)传播的速度很快,如“流言蜚语”指流传的没有根据的话,“蜚声海内外”指名声传扬海内外。读作fěi时,古书上指椿象一类的昆虫。
所以,“蜚”不能写作“斐”。斐,从文非声,与文采有关。蜚,从非从虫,与传扬义有关,昆虫展开翅膀飞,表示传播。如此依形辨义,就不容易写错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