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彭振
【经典文本】
回 家
[美]皮特·哈米尔
几年前,我在纽约格林威治村遇到一个姑娘,就是从她那里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也许是一个神秘的民间传说,每隔几年重复出现,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重新流传。然而我仍然愿意相信它确实在某时某地发生过。
他们要到劳德戴尔要塞去——共三个小伙子和三个姑娘——上公共汽车时,他们拎着纸袋,里面装有三明治和葡萄酒,梦想见到金色的沙滩和大海的潮汐。这时,纽约灰暗而寒冷的春天已经在他们身后消失。
公共汽车驶过新泽西州时,他们开始注意到文戈。文戈坐在他们前面,衣着简朴,但不很合身。他坐在那里,从来没有动一下,满是灰尘的脸上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他一直咬着嘴唇,表情冷漠,一语不发。
深夜,汽车抵达华盛顿郊外,在霍华德·约翰逊饭店停下。大家都下了车,只有文戈坐在座位上像生了根似的一动也不动。几个小伙子感到奇怪,试图猜想他的身世:也许他是一个船长,也许是抛下妻子、离家出走的人,也许是一个回家的老兵。他们回到车上时,一个姑娘坐在他身边,作了自我介绍。
“我们要到佛罗里达去,”她欣喜地说,“听说那儿真美。”
“是的。”他平静地说,仿佛他想起了曾极力忘掉的事情。
“想喝点葡萄酒吗?”她问。他微微一笑,对着酒瓶喝了一大口。他向她道了谢,又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她回到伙伴中间,文戈则打着盹睡着了。
次日早晨,他们一觉醒来发现汽车已停在另一家霍华德·约翰逊饭店门外。这次文戈进了饭店,那个姑娘坚持要文戈与他们坐在一起。他看来很害羞,要了一杯不加牛奶的清咖啡。他听着年轻人闲聊海滩露宿的情景,紧张不安地抽着烟。回到车上后,那个姑娘又与文戈坐在了一起。过了一会儿,他讲述了自己辛酸的经历。他在纽约监狱里关了四年,现在回家去。
“你结婚了吗?”
“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她问。
“是这样,在我坐牢时我曾给妻子写过信,”他说,“我告诉她,我要离开很长时间,如果她受不了,如果孩子们总是问这问那,如果她太伤心,那么她可以把我忘掉。我能理解。再找一个丈夫。我说——她是一个极好的女人,确实了不起——把我忘掉吧。我告诉她不必给我写信。果真如此,三年半里她没有给我写过一封信。”
“你现在回家,对家里的情况什么都不知道?”
“是的,”他羞怯地说,“不过,上一周,当我确信假释就要批准时,我又给她写了信。我们过去住在布伦斯威克镇,就在杰克逊维海港前边。镇口有一棵高大的橡树,你一进镇就能望见。我告诉她,如果她没有改嫁,愿意等我回家,那就在橡树上系一条黄手帕。我看见黄手帕就会下车回家。如果她不想要我,就忘掉这件事——不系手帕,这样我就继续坐在车上走过去。”
“哇,”那个姑娘叫起来,“哇!”
她告诉了其余的人,很快大家都知道了。他们都关注着布伦斯威克镇的到来,并相互传看着文戈拿出来的几张照片,照片上是他妻子和三个孩子——妻子透露出一种纯朴之美,孩子们尚未发育成熟。可以看得出来,照片不知被文戈抚摩多少次了。
现在他们离布伦斯威克镇还有二十英里,几个年轻人都坐在右边靠窗的座位上,等待着那棵大橡树的出现。文戈停止张望,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好像他在给自己鼓劲,决心战胜另一次失望。
这时离布伦斯威克镇只有十英里,五英里……突然,所有年轻人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们叫呀,喊呀,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只有文戈除外。
文戈坐在那儿望着橡树惊呆了。树上挂满了黄手帕——二十条,三十条,也许有几百条;这棵树,真像一面欢迎的旗帜,在迎风招展。正当年轻人高声欢呼的时候,这个老囚犯慢慢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朝着汽车前面的方向,回家去了。
【解读笔记】
[故事背景]
任何作品的产生,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影响。美国作家皮特·哈米尔的小说《回家》讲述的是一个出狱囚犯回家的小故事,于1971年发表于《纽约邮报》副刊,1972年经美国《读者文摘》转载,后被美国广播公司改编为电视剧。1973年,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歌曲《老橡树上的黄丝带》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成为广为传唱的流行金曲,而这个故事也随之传遍全世界。1977年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幸福的黄手帕》和2007年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拍摄的《黄手帕》,都是改编自这篇小说。
这篇微型小说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除了其本身的艺术特色外,也有着特定的历史渊源。20世纪50年代,由于沉闷压抑的政治氛围,在二战后成长起来的美国年轻一代选择以放纵、颓唐的生活表示抗议,他们中很多人只想摆脱社会,完全不顾法律约束,任意追求自我,逐渐形成“垮掉的一代”。60年代后,黑人解放运动、和平反战运动和校园学生运动更是接连出现。当时的美国社会,社会犯罪率上升,传统价值观念崩溃,许多家庭也因此而解体。作者以敏锐的时代嗅觉,通过这样一个充满温馨的感人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内心对于回归家庭、重拾真情的渴望,而这正是故事一经问世就大受欢迎的时代背景。
[内容梳理]
1.跌宕起伏的单线结构
作为一种篇幅短小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微型小说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刻画人物、展开情节,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场景或片断,因而单线式结构较为常见。《回家》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长途汽车上的故事,主要围绕假释犯文戈能否重返家庭这一矛盾主线展开,有头有尾,脉络分明,是十分典型的单线结构。故事的开端是六个年轻人在车上注意到了外貌和表情都很异常的文戈;随后中途停车,好奇心驱使年轻人主动与他搭讪,却并未得到热情的回应,这是故事第一次发展;次日再次停车,年轻人坚持邀请文戈坐一起就餐,随后获知了文戈辛酸的过往经历,也得知了黄手帕的约定,这是故事第二次发展;高潮是一车人与文戈一起等待“大橡树”和“黄手帕”的出现;最终进入大家视野的,不是一条而是几乎满树的黄手帕。这个结局虽然有些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妻子对丈夫的一片深情,借由黄手帕得到了直观呈现。
长途车旅途中的故事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呈现的,而关于文戈的经历则是以“闪回”的形式穿插在故事主线中,比如他在监狱关了四年,他给妻子写信让她忘掉自己,获知假释后他又写信给妻子约定系“黄手帕”。这些片断隐约勾勒出文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成为发生在当下故事背后的又一故事,原本简单的单线结构也因此而显得充满悬念、跌宕起伏。
2.虚实相生的人物塑造
尽管小说关于文戈的交代有许多空白,但他无疑是故事真正的主人公。小说开头,借助车上同行年轻人的视角,描写了他的外貌:“衣着简朴”且“不很合身”,脸上“满是灰尘”,“一直咬着嘴唇”,“表情冷漠”且“一语不发”。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细节,展示了其沧桑、内敛及内心的不安,与后文交代的“在纽约监狱里关了四年”的出狱假释犯身份形成呼应。在被问及是否已经结婚时,一句“我不知道”的回答,进一步显示出他对不知能否重新回归家庭的忐忑与不安。让妻子把自己忘掉,“再找一个丈夫”,表明他心怀愧疚,不想连累和耽误妻子。当被追问是否知晓家中情况时,他终于“羞怯”地讲出了自己与妻子关于“黄手帕”的约定。而快到家乡时,他“停止张望”“脸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的神情,更是将其紧张焦虑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文中所有这些外貌、语言与神态等方面的细节刻画,都可视为对他的实写。在简略勾绘出其过往经历与当下处境的同时,这些实写也客观记录下了主人公归家途中的细微心理状况,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寡言少语、情感内敛、历经沧桑、始终心系家人、渴望重新回归家庭的假释犯形象。
与之相应的,妻子与孩子的照片“不知被文戈抚摩多少次了”的细节,从侧面有力衬托出文戈在狱中对妻儿的牵挂与想念。关于文戈妻子这一重要角色,除了照片上“妻子透露出一种纯朴之美”的交代外,小说中并无过多的直接描写。读者能够知晓的,首先是她听从了丈夫的建议,三年半没给他写信,其次是丈夫写信告知要假释出狱了,她也没有回信。最终,她用在橡树上系满黄手帕的行动,向丈夫表明了自己对他的宽容和痴心等待。关于妻子的态度和心理,作者以虚写的笔触,留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两个人物一实一虚的巧妙处理,共同编织出了这段引人入胜而又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如果把关于文戈过往经历的种种空白,也视为小说虚写的一部分,那虚实相生无疑是该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极为突出的一个特色。
[技巧点拨]
1.设悬与释悬
设置悬念,是小说十分常用的一种手法。它既能有力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能使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回家》在情节设置上的巧妙,不仅在于悬念的层出不穷,更在于作者设悬与释悬的精心安排,使得悬念环环相扣,扣人心弦。
小说一开始,文戈的身份成为第一个悬念。尽管这群年轻人试图接近并了解他,但他的沉默少言却使得这个悬念进一步增强。随着旅途中彼此接触的增多,他终于讲述了自己作为囚犯的“辛酸”经历。就在这第一个悬念解开的同时,他对于自己是否已经结婚不确定的回答,成为小说的又一个悬念。随后他继续讲述自己劝说妻子再找一个丈夫以及三年半未通信的经历,解开了小说的第二个悬念。但同时,他在获知假释批准后再次给妻子的信,又引出了新的悬念:妻子到底能否接受他,他能否重新回归家庭依然是个谜。在故事高潮部分,旁人及文戈自身的紧张反应不断将矛盾推向顶峰,直至最终满树的黄手帕出现,最后的悬念才得以解开。作者巧妙把握住读者的好奇心理,借助不断地设悬和释悬,使读者也不知不觉沉浸于故事中,与主人公一同紧张不已。
2.象征
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巧妙运用,常常能恰到好处地突出主题。这篇小说的标题“回家”本身就是一语双关,它既是对小说情节的概括,也含有主人公的心灵回归之意。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充实而寓意深刻。
小说开头写六个坐上长途车的年轻人“梦想见到金色的沙滩和大海的潮汐”,这里的金色沙滩、大海潮汐,象征着年轻人所追求的充满朝气活力、自由青春的生活。相比之下,主人公文戈在那里却有一段“曾极力忘掉的事情”,同样也表明他曾经自由而充满活力的过往。而“纽约灰暗而寒冷的春天”,则是与此相反的另一种生活状态的象征,“在他们身后消失”,代表的是对那种压抑、不自由、灰暗生活的逃离。此处的环境象征,在小说的开篇就与标题形成一种呼应。
小说中最经典的象征莫过于结尾处的“黄手帕”。原本普通的手帕,因为丈夫与妻子之间的约定而具有了象征意味。满树的黄手帕,成为了夫妻之间爱情的见证,既象征着妻子对丈夫的宽容以及夫妻爱情的忠贞不渝,也衬托出妻子对丈夫的浓浓情意和痴心守候。
[主题解读]
尽管小说结尾处系满黄手帕的橡树让人感觉温馨而浪漫,可《回家》向读者展示的,并不是风花雪月、花前月下的浪漫爱情,而是一种患难与共、忠贞不渝的真挚爱情。“家”才是浪漫爱情的真正归宿,主人公积极悔改,满怀对家人的牵挂,最终成功地从“灰暗而寒冷”中重返幸福温暖的家庭。然而,如果没有妻子的守候与宽容,他也无法真正回归。小说在歌颂这段忠贞爱情的同时,也强调了宽容与信任的重要性。爱与信任能够帮助一个迷失的人重新找回生命的美好,善良的情感也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小说中素不相识的六个年轻人并没有因为文戈是假释犯而疏远或轻视他,反而对他处处关心。在他们用行动关心和鼓励文戈的同时,文戈的直面过往和浪子回头,对他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启示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