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郭方杰
【考点剖析】
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的考查,往往在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到或落脚到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把握好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感情(主旨),那么在古代诗词鉴赏这个专题中,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同一题材的诗歌往往有着相同或类似的感情表达,因此掌握了这些规律就更容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山水田园诗
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2.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或表达像古代英雄那样的建功立业之志,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多借古讽今。
3.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因此,对咏物诗的分析要注意物我合一的分析和理解,比较出物和我的相同点。
4.送别诗
一般会借助对景物或情境的描写,或抒发黯然销魂的依恋与伤感,基调多低沉哀婉;或寄托诚挚的安慰与祝愿,感情多旷达刚健。把握这类诗作者的情感要注意情与景的关系。
5.边塞诗
这类诗歌多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或壮志未酬的郁闷;也有的抒发征人远戍的感慨。
6.羁旅诗
这类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以及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些情感的表达离不开对行旅中所见景物和生活情境的描绘。
【技巧点拨】
1.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
作为考试题中的注释,我们认为这绝不是“无意点缀”,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注释的信息是出题人留给解题人(考生)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我们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在考试中可能会有更好的收获。
2.利用诗词中的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意象则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例如:孤雁、寒鸦、冷风、凄雨等,由此可得知,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表达的主旨,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有密切联系,从这儿出发,“顺藤摸瓜”,诗人的思想感情,便可“略知一二”。
3.知人论世,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把握思想感情
一首诗或词,在题材选取上,因人而异,在形式技巧上,也千变万化,还有古今语言有别,这使得我们在理解上,客观的增加一些难度,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或者说是相通的、普遍的,那就是思想感情,无论古人和今人,在情感上是相通的,这就为我们的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提供了依据,由此去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真题解析】
黑龙江绥化卷 赏析《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①全诗采用了 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
②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 。
[解析]第一题,根据“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此句找到相关诗句即“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修辞手法方面判断,“城欲摧”为夸张。第二题,根据“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中的“报君”“为君死”即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答案]① 夸张 ② 爱国热情
湖南衡阳卷 阅读《过零丁洋》,完成问题。
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是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表述题。同学们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里作者通过描绘国家和个人遭遇,来抒发一种爱国大义情感。
[答案]示例: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河南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可以根据诗歌的题目、背景、诗眼、意象等着手。通过本文的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再根据诗歌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知作者并没有因为送别而悲伤,而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也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endprint
[答案]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新疆乌鲁木齐卷 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解析]主要考查把握诗歌感情基调、品析具体语言,学生能初步把握,激发联想,抓住关键,涵咏品析。教学时对所选诗歌进行自主感受、品味,注重整体把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感受诗歌所提供的意境;抓住一些鲜明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作一些品析和表述。A项中“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表达不准确,应是“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也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一种感情”。
[答案]A
湖北黄冈卷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不见
杜 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
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艺术的理解。方法:联系诗句中诗人抒发的情感具体分析即可。“不见李生久”表现出思念好友。“独怜才”“诗千首”赞美李白的才华。“世人皆欲杀”同情李白的怀才不遇,同时也表达出自己也有同样的遭遇。
[答案]抒发了对好友李白的挂念;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同情;同时也抒写了自己与李白同样遭遇的感慨。(答出两点印可)
四川资阳卷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离亭”有何作用?
[解析]这句诗诗笔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直写分别情景。驿亭饯别,酒酣情浓,江风吹送凄清幽怨的笛曲。宾主耳接神驰,寂然相对,愁思萦绕,随风飘荡。宾主沉浸在这离笛声中,意犹未尽之时,天色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双方不由自主地倒抽了一口凉气,一股难言的离愁滚涌心头。通过对这句诗的分析可知,“离亭”“风笛”是象征离别的意象,诗人借此意象表达别离的愁情。这样的题联系全诗的内容来思考。
[答案]“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 ,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