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要】“双减”背景对于初中阶段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传统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的题海战术等已经不适应“双减”背景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手段,依据“提质增效”的理念提升初中教学效果。初中阶段是学生正式接触物理科目的起点,依靠科学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初中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本文针对“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浮力》学习困难成因以及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从导致学生初中物理《浮力》课程学习困难的原因入手,探究“双减”背景下《浮力》课程具体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双减” 初中物理 浮力 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阳市一般课题,课题名称:“初中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立项编号:GYYB18020,结题编号:GYKTJ(2021)49。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4-0145-03
《浮力》课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该部分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得学生掌握浮力相关的物理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存在的具体的浮力现象,提升生活能力。初中物理教学效果受到课程难度以及教学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教学过程往往单纯讲解相关定理,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浮力相关知识内容,使得学生在《浮力》学习过程中会遭遇诸多困难。因此,针对“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浮力》学习困难成因以及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物理《浮力》学习困难成因分析
(一)缺乏必要生活经验
物理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由于物理学科本身是对自然生活进行解释的一门学科,依靠物理学习能够科学解释生活中存在的各类自然现象;另一方面现代技术发展很多成就都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初中物理《浮力》学习其本质上是对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物理学内容,但是由于学生普遍欠缺对于生活的观察能力,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导致学生在《浮力》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影响学习效果。以日常生活当中做饭为例,清洗蔬菜的过程中很多蔬菜都会浮在水面上,这就是生活当中浮力现象的具体体现,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比较热爱劳动,具备相应的生活经验,那么在进行《浮力》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回想起更多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浮力的具体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浮力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困难。
(二)学生固有思维限制
初中阶段是学生系统性学习物理知识的开端,学生尚未具备相应的力学思维基础,因此学生固有思维的限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初中物理《浮力》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学生自身思维模式仍处于发展过程中,在进行浮力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极易受到自身固有思维的限制,不仅会导致出现学习困难,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浮力内容具体概念的正确理解,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造成影响。学生固有思维是指其在生活当中依靠经验积累产生的认知,科学上将其称为前概念,学生依靠自身生活经历形成的前概念等并非是对于事物的本质认知,往往是依据浅层现象推理而来,因此很多前概念与正确的科学知识并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极大地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1]。关于浮力的概念,很多学生在生活或者游戏过程中也会对于浮力相关的概念产生一定的认知,例如打水漂是一种常见的行为,将石块投掷到水中,石块会径直沉入水底,而塑料袋等往往会漂在水面上,并不会沉下去,针对这一现象很多学生可能得出浮力与物体重量有关,并且将其作为唯一标准。在浮力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浮力大小影响因素的认知也会受到这一观点的干扰,影响学习效果。
(三)优势能力存在差异
不同学生在性格、家庭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也导致其学习优势能力各不相同,对于初中知识的学习也会造成影响。初中物理《浮力》课程虽然是对于生活中一种具体现象的解释,但是其内容也存在一定的抽象性,这就会导致不同优势能力的学生学习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區别。首先是学生个人能力差异会对于浮力课程学习造成影响,很多学生理科学习优势强于计算,具备较强的数据敏感性,这部分学生对于图像等抽象内容的理解相对较差,在浮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学习困难。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具备较强的抽象能力,对于图像变换等内容能够在脑海中进行复现,此类学生对于抽象内容的学习能力更强。其次是家庭环境对于初中物理学习效果也会产生影响,家境较好的同学可能会提前进行初中物理的超前学习,或者父母在日常生活当中会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物理学知识,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具备更强的物理基础。而家境较差的同学并不具备提前学习的条件,因此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遭遇学习困难的可能性相对更大。因此,学生优势能力等存在的差异也是导致学习困难的重要成因。
(四)教学手段亟待更新
教师依靠教学手段完成课程教学,因此教学手段方式等也是导致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需要更加关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案设计等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极大影响,盲目依赖于题海战术辅助教学,希冀依靠大量的习题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具体的浮力公式,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种教学手段虽然都在实践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首先,盲目依赖于题目练习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负担,很多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较长,导致课余时间被作业大量占据,影响学生的多样性发展。其次,大量题目练习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对于科目的负面情绪,大量作业挤占学生课余时间会极大地影响其对于这一科目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活动的总体成效。“双减”背景下“题海战术”等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手段需要得到改变,依靠创新教学手段的方式实现初中物理教学“提质增效”的改革要求,降低学生对于初中物理学习产生的厌倦情绪,避免出现学习困难。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浮力》教学策略探究
(一)挖掘生活案例
“双减”背景下对于初中物理《浮力》课程教学策略进行探究需要重视挖掘生活当中存在的案例,依靠生活案例拉近学生与浮力课程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避免学习困难问题的发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结合,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的学习兴趣,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挖掘生活案例首先需要教师扩展教学方案设计思路,在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向学生日常生活进行靠拢,依靠生活案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针对生活案例的选取要注重以下几方面原则,首先是具备良好的生活基础,能够使得绝大多数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其次需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性,能够从多个角度佐证物理定律在生活当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起到辅助教学的效果。
在《浮力》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游船经验作为问题引起学生好奇。很多学生在出去旅游或者公园游玩的过程中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乘船,小船儿漂浮在水面上,爸爸妈妈和你依偎在小船上。但是学生知不知道,为什么小船能够载着很多人但是不会沉下去呢?问题提出后很多学生会依据生活经验进行回答,然后老师要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鼓励,同时提出一些疑问。很多学生面对这一问题可能都会想到浮力,但是对于具体的原理并不知晓,这一过程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浮力学习的兴趣。依靠问题完成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以后,教师可以正式开展浮力内容的教学,在完成课本内容教学以后,教师要针对课前问题导入过程中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正解,使得学生能够对自己原来对于浮力认知中存在的错误进行纠正,帮助其对于正确的浮力定理产生深刻印象,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重视自主实验
实验内容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初中物理处于物理学习的起步阶段,整体学习难度相较于高中较低,很多内容的实验要求也不高,能够在初中物理实验室中完成。重视初中物理自主实验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改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首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阶段学生活跃性较强,自主实验相较于课堂教学而言能够更加吸引学生。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动手操作,在动手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统一,从而促进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提升。其次依靠自主实验能够为学生提供物理知识的多角度学习条件,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传统过程中进行初中物理教学主要依靠课堂讲授为主,物理理论具备的抽象性以及复杂性特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同时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的知识输出也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在自主实验过程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指导,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果。最后,自主实验是对于“双减”政策要求的具体实践,依靠实验能够有效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果,避免布置大量练习给学生造成严重学习负担。
针对初中物理《浮力》课程设计自主实验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即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哪些具体内容。例如很多学生对于影响浮力的因素了解不够清晰,可以运用自主实验的方式强化这部分知识。明确实验目的以后准备实验器材,将铁板、铁盘、塑料板、木棒等作为实验器材,同时准备一个水容器装满水,水面需与容器顶部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实验过程中发生溢出。完成实验器材准备后开始实验,学生假设哪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完成假设以后开始实验。实验中铁板与木棒沉入水底,而铁盘与塑料板则浮于水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2]。实验过程中很多学生也会针对铁板与铁盘沉浮结果的差异提出疑问,然后教师针对疑问进行一一解答,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影响浮力的因素获得更加深刻的认知。
(三)开展小组合作
依靠小组合作不仅能够实现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使不同优势能力的同学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需要对于小组成员进行科学划分,使得小组中的成员能够实现相互学习。其次,开展小组学习能够实现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仍然需要教师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积极指导,从而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在《浮力》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小组布置学习任务,例如探究学生在《浮力》学习结束后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收集完成学生学习不足之处以后,小组成员内部首先进行交流学习,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较好的同学进一步巩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进度稍差的同学进行补足,从而实现相互学习的目标。针对小组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统一讲解,通过查漏补缺的方式扎实学生基本功,提升物理学习效果。
(四)应用信息技术
当前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學活动效率,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物理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首先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依靠视频、模拟实验等方式能够将学生吸引到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其次,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对于学生思想观念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对于智能手机的工具属性获得深刻认知,避免沉迷于游戏、短视频。以信息技术在《浮力》学习过程中的应用为例。死海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极高的知名度,造就死海声名远播的原因在于即使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也不会沉下去,死海内部极高的盐分含量导致其密度极大,因此人不会沉入海底。收集死海相关视频能够作为探究浮力影响因素的重要素材,在教学互动开始前播放相关视频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死海不沉”这一问题的思考,然后借助于模拟实验,通过测定不同密度液体的浮力大小使得学生学习到影响浮力的因素,从而更加高效地完成浮力教学任务。
三、结束语
“双减”政策要求初中教学应当注重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因此“双减”背景下需要重视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的探究,依靠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物理学习效果。《浮力》课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原因在于内容相对抽象,会给学生带来一定学习压力。本文针对初中物理《浮力》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进行探究,然后依靠挖掘生活现象、重视物理实验、开展小组合作以及应用信息技术措施提升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对于浮力相关理论知识与生活应用得到充分认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洪慧,石尧.刍议“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教学设计——兼谈破解学习困难的有效策略[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7,35(12):57-58,37.
[2]王瑞刚.STEM教育引领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以“浮力”一课为例[J].基础教育论坛,2022(28):74-75.
作者简介:
伍文刚(1983年9月15日—),男,布依族,贵州紫云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物理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