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宾兰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教育领域同样也遵循新时代发展趋势,通过创新课程教学,以此来积极响应当下社会时代发展。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一经提出,便不断地深入各阶段教育领域。而小学阶段教育领域,数学作为重要教育组成部分,同样也需要基于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实行全方面教育理念转变和教学方式革新,以此来适应新时代教育背景之下发展形式以及教育要求。基于此,本文通过结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所提出的教育要求,针对当前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创新进行相关教学探究,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从业者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改革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4-0193-03
一、前言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不断深入,对教师在开展教学期间同样也提出了新的教育要求,教师需要转变自身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形式,树立以生为本教学观念。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当前阶段学生实际身心发展规律,将学生视作可持续发展的人,认为学生有能力克服困难并不断地发展。而教师也应当基于学生当前学习现状,实施素质教育,从而有效达成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之下对教师所提出的新教育目标。为此,本文通过新课程教育改革视角下,小学阶段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展开相关策略研究。
二、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必要性
新课标是新课改实施后教师教学的“风向标”,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调整课堂教学的策略、结构和体系,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1]。这便要求小学阶段数学教师基于当前新课程教育改革政策和新课程教学标准,对新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提出的新教育目标积极响应,而小学数学教师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针对当前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对新型人才需求方向,把握全新教育形式和教育要求,主动探索并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所推行的素质教育等教学理念进行课堂教学策略创新,以此来打造高效教学课堂,在提升学生学科综合运用能力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助力于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不断地深入与发展。
三、构建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一直是威严的象征,且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而教师大多与学生父母同辈,因此带给学生一定威慑力,这也导致不少小学生面对教师时不敢与教师进行沟通,甚至有很多小学生对教师有畏惧心理。这种师生相处模式便是受到了传统教育理念之下“师尊生卑”的思想影响,学生对教师感到惧怕,有不懂的知识也不敢向教师询问等容易导致学生成绩下滑的因素均来自于“以师为本”的落后思想观念。在这种让学生备受教师身份地位压迫的学习环境中,不仅会让学生感到压抑,更是会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渐行渐远,这种师生关系并不利于学生知识学习,也不利于当前阶段学生身心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时期,该阶段学生天性活泼,对外界带着极强好奇心,传统教育模式之下的师生关系无异于在严重约束学生自由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会扼杀小学生的天性,对学生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也并不符合教师教育出发点。而新课程教育改革中要求教师树立“以生為本”教育观念,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因学生而展开,因为学生学习效率决定教学进度,而教师则如同引导者一般,带领学生们去自主探索知识[2]。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营造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教学氛围,更是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课堂的学习态度和心理情绪,这在一定教育意义上起到了促进高效课堂教学开展的间接性作用。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为例展开课堂教学时,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主要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因为教师占据教学主导权,课堂教学时间如何进行分配和安排全由教师一人做主。而这时许多教师为了统一年级教学进度,亦或是提高教学速度完成教育目标,会选择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环节安排,这种备课形式完全基于教师自身所想,却从未设想过若是如此开展课堂教学,是否会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造成影响。由于教师教学节奏紧凑,导致不少学生因为难以跟上教师教学进度而出现成绩下滑现象,这种教育形式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被严重挤压,也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
因此,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之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当转变这种陈旧而落后的思想教学观念,将课堂主导权归还给学生。由于“分数”的基本概念学生已经掌握,之前的教学中同样也带领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基于学生在此之前对整数乘法运算、小数乘法运算都已经熟练掌握,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自主课前预习空间,让学生结合教材中所讲述内容来熟悉本次课堂教学主题内容。随后,教师再鼓励学生将自己在预习期间所遇到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中提出,大家一起跟随教师思路来解答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基于学生们整体的学习进度进行课堂教学进度快慢调整的,这也让一些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效率较低的学生感到心安。构建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将教师与学生置于平等地位去交流,不仅能够营造良好和谐课堂氛围,更是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提升学习数学自信心[3]。
四、设计环环相扣教学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外界事物有着极强好奇心理,因此许多小学生即便有了很强自我意识,但是由于难以约束自身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走神等情况,这种教学状况将会极大程度地降低班级课堂教学效率,也导致学生由于对知识接收效率降低而致使其数学知识点掌握不够全面,这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造成了极大阻碍。因此小学阶段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基于当前学生课堂听课现状,为学生设计一些较为具有吸引力的教学环节,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学生专注度得以集中于教师所教授内容时,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数学知识学习。而在此期间,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探知欲望,促使学生基于教师所教授内容进行自主探究[4]。
问题是帮助学生激发思维的启发点,更是促使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探究的起源和开始。小学阶段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期间,通过为学生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活跃性,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能够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探知欲的驱使之下身心更加沉浸到课堂中,思维紧跟教师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开展高效课堂。而教师一个接一个问题的抛出,更是能够让学生才对一个知识点恍然大悟就又进入新的思考中,保证学生思维和注意力能够长时间集中于教师教授内容中,也能极大程度地避免学生上课走神、开小差等现象。这种教学形式能够开展高效数学教学课堂,更能有效地促使当前学生在教师授课期间主动跟随教师思路进行学习、思考与探究,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促进意义。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为例展开课堂教学时,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小学数学教师更多地是以课堂主导地位直接向学生讲解“小数乘法”相关运算法则与注意事项,这对于学生而言,只能被迫进行知识记忆,其本质并不了解为什么在“小数乘法”中会出现这样的一些机制。如:小数乘小数时,先忽略小数存在感,计算完毕后,数一数在算式中两个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数,就在結果上从右向左数几个数,末尾的0在书写过程中要省略,最后再打上小数点。许多教师会采取这种直接表述形式,让学生通过这种计算规律去了解如何进行小数运算。但是学生也因为对这种口语化教学理解有误而计算错误,如:1.2×0.5=?学生先学着教师的教学法则,忽略小数点的存在,将算式变为12×5=60,末尾的0要省略,结果变成了6,再数算式中在小数点后有两个数,即后退两位,最终结果为0.06。这一结果明显错误,究其原因便是由于学生对于教师的一些非理论性计算方式理解出现了偏差。
因此,若想要帮助学生打下坚实数学知识基础,教师应当基于教材中所为学生呈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研读与分析,并把握教材中所向学生展现的重点、难点和要点知识,基于理论展开实践,结合当前学生认知能力和数学思维来设计极具有教育启发性,又能帮助学生发散其思维的问题,进而找准提问时机向学生抛出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跟随教师教学思维,在问题所创设出的情景教学中,触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求知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跟随教师教学思路,在层层分析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知识深度理解。同样基于1.2×0.5=?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将1.2×0.5变成12×5是怎么进行计算变化的?学生立刻看出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纷纷回答:因为将原算式×10。教师根据学生思路进行板书,这里得出结果60。然后教师继续提问如何进行小数点确认?学生纷纷回答:小数点提前两位为0.60,随后再去掉小数点后末尾的0,最终结果为1.2×0.5=0.6。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计算错误的可能性,而教师也要将错误计算原因告诉学生,让学生注意在计算中不要由于自己粗心大意而出现低级错误,得不偿失。
五、引入信息技术教学,创造高效课堂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互联网信息时代到来也让教育领域逐渐呈现出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多媒体信息技术成为了新时代教学下一种新颖教学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实践期间实现了广泛应用,也展现出了与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教育优势和教学作用,对培养全能型人才有着重要教育意义。而小学阶段在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具后,数学教师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自身在小学阶段数学教授中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并根据当前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实施素质教育,适当地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搜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源,并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创新教学形式,对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进行优化处理,为学生创设更为直观且具有较强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积极性,优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感知与认识[5]。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为例展开课堂教学时,在传统教育模式之下,由于教师没有辅助性教学工具,因此许多教师会选择通过板书为学生进行图案绘制,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在进行多边形图形绘制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细微误差,而导致一些公式难以完全套用。如:在平行四边形上作垂线,由于一些平行四边形画得并不规范,导致最终作出的垂线和教材中与底边垂直的垂线有所不符,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难以理解基础知识。学生由于自身想象力并不丰富,而难以跟上教师教学进度。
而通过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开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基础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回顾,并带领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多边形复习,初步唤醒学生对于数学图形方面知识的认知。随后教师通过多媒体以PPT动画形式为学生放映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而在此期间,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图形Flash技术的能力,将垂线后拆分的三角形填补至另一边,学生会发现,该三角形恰巧可以填充至斜边部分,而此时的平行四边形就与长方形无差,底边就如同长方形的长,而垂线就像长方形的宽,长×宽=长方形面积,底边×高=平行四边形面积。通过这种全方位演示讲解形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对于几何图形计算感知能力,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学习状态。
六、总结
根据上述内容进行总结从而得出,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之下,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应当基于教学单位以及组织形式,对于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和优化。作为小学阶段数学教师,应当明确自身所承担的教育职责与使命,基于新课程教育改革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趋势,明确其教育理念和新教育要求,结合当前学生实际身心发展现状和数学学科特性,开展课堂创新活动。为此,本文基于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三点创新型教学策略。以此推进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终达到理想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尕玛草,高万玉.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1):86-88.
[2]刘晓兰.新课改思路下小学数学“以学为主”课堂的构建[J].读写算,2022(16):4-6.
[3]李月梅.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22(5):62-64.
[4]王爱祥.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探究[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10):57-58.
[5]黄宇婷.基于新课改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知识文库,2021(12):63-6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