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板块架构 情境再现 思维提升

时间:2024-05-07

施华群

【关键词】板块架构  情境再现  思维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5-0148-03

一、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初中科目中地位还不高,相对语、数、英科目,它总分才25分,中考的分数比例值相对较少,大家均缺乏重视,这是教育功利化的倾向导致的。

(一)教学层面:笔者在近几年参加区内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活动中发现,多数教学实践脱离生活,枯燥乏味,没有生活情境。大多数教师还是以讲授为主,学生死记硬背并随意判断,这种规则教育和价值引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行为。

(二)教师层面:近些年由于学校规模扩大,生源增多,班级增加,教师队伍缺编,尤其道德与法治教师更是稀缺。为了补缺口,很多非专业老师教上了道德与法治,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大多是学校领导或半路出家的教师兼课,专业方面有诸多不足,学科理念转变也存在一些问题。

(三)学生层面: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一般是大而空,空谈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书上的内容无法与生活相联系,学生觉得刻板单一,不感兴趣。还因为应试教育,导致中考试卷中常有不少缺乏生活化的死题,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行,无法测试学生的思维。

因此,板块架构,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情境化,已成了我们道德与法治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概念阐述与理论意义

(一)概念阐述:

①板块架构。在教学中可以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环节,呈板块状并列或者递进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

②教学生活情境化。教师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情境现象、案例、访问、调查等手段来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利用现实生活经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提高能力,解决问题。

(二)理论依据:以人为本。一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三是把学生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评价教学的重点。

(三)意义:运用板块架构,设置生活情境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作积极引导,让他们参与其中,身临其境,有步骤地在情境活动中感受体验,从而促使他们思维更活跃。有了学生思维的参与,教学才会更有效,更能提升学生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促进作用,设计情境,设计板块都需要教师学习、思考钻研教法,提高课堂设计能力,更新理念,提升自我專业素质。

三、实践探究

(一)起因

由于余杭区“提质强校”互联网+、互助共同体研修暨星桥中学第三届“星光”课堂节,需要我校与他们学校同课异构。学校安排我上这堂课,开课的内容是《做负责任的人》。接到任务后,我进行了思考,想从生活情境化来探索道德与法治的新思路。于是我仔细研读教材、设计目标与重难点。按“认识责任—选择责任—承担责任—践行责任(奉献)”四个板块架构课堂结构。

(二)实践过程

第一阶段:暴露问题,寻找对策。

问题一:第一次试教发现导入不是很顺畅,花的时间过多,以至于后面的重点没时间展开,有点虎头蛇尾,课堂氛围也平淡无奇。

解决对策:简单自我介绍后,展示一张日程安排手稿(一条条信息安排,密密麻麻的文字、数次修改涂画的手稿,猜猜它是谁的,他又是怎样一个人?)

问题二:在知识板块——认识责任授课时,呈现不顺畅,很牵强。在认识责任时,作出正确评估,以便合理选择,开始考虑到知识点代价和回报时,为了强调代价,特意用视频呈现了钟南山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抗疫英雄的荣誉,得到了一定的回报,然后反问他为什么会得到回报?但这样的呈现顺序,还是感觉很绕、很刻板。

解决对策:开始的导入用了一张写满密密麻麻文字,屡次涂改痕迹的手写行程表,然后追加三张整理过的相对行程较清楚的表格,同学们基本猜出此人行程之密集,事务之繁忙,每天为疫情奔波等信息,大多能猜出是钟南山。根据行程猜人物的过程中,学生已基本能体会钟南山抗“疫”50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时间)、来回奔波耗尽体力(精力)……这样很好地利用了导入的设计,顺利完成了第一个板块知识点——认识责任需要付出代价的落实。话锋一转:钟南山院士的确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否也获得了一定的回报?(看视频后讨论回报)

问题三:选择责任这个板块中,我设置了生活情境模拟:以小安的故事为例,假设你是他的老师,你怎么说服小安?因为老师设置了这样的任务,所以当扮演老师的学生说了一通做手抄小报的好处时,扮演小安的同学马上表示被说服,失去自己的主见,情境模拟成了一个摆设,设置的意义不大。

解决对策:当小安扮演者理解老师用心良苦,被说服了后,再在投影上呈现第二个任务,那就是“如果小安最终还是拒绝,他又会怎么说……”第二个任务一呈现,刚好让有些没做时政小报的同学本色出演,他们各抒己见,有理有据,有太多无奈的理由没来得及做。通过A、B情境景模拟,让同学们意识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自愿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正确的评估,作出合理的选择。一旦我们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应负的责任。

问题四:在学习有些责任不可推卸这个板块时,要让学生学习钟南山面对责任的态度,但学生只能意会却很难总结归纳到位,大多是老师帮总结的。

解决对策:重新设置问题。有些责任可以自愿选择,但有些责任却是不可推卸的。再让学生看视频,看看我们的钟南山院士是怎么面对的?他,怎么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应负的责任?(态度上没有消极,全身心投入)做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衔接,又利用观看一个视频,直接总结视频中钟南山院士面对困难时具体怎么面对,学习榜样精神,就是我们以后应该学习去做到的。同时也用具体的例子探讨“为什么他认为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里强调他对责任不可推卸,更突出他勇于担责的高尚品质。

问题五:小组讨论形式化,没有解决实际任务。

解决对策:哪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些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他们有30后,40后,50后,70后……作为00后的我们应该怎么做个负责任的人呢?(小组讨论)布置每组可以从三个任务中选一个任务,指定一个同学书写,一个同学预备发言,别的同学集思广益,建言獻策,分工明确,课堂气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如表1所示。

问题六:结尾平淡,学生兴趣不大,更没有思维的提升,知识有待升华。

解决对策:借用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即将担当起国家和时代的使命,那么从生活点滴做起,做个负责任的人。最后,老师布置一个作业,也是你们一生永远的作业,就是做个负责任的人!这样第四个板块落实完成。

第二阶段:增强情境,完善板块。

①通过集体讨论和个人反思后,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以下调整。(见表2)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张图,这是一个人的行程安排,经过处理后是这样的。(一条条信息安排,密密麻麻的文字、数次修改涂画的痕迹,都能看出此人的行程之密集、事务之繁忙。)根据满满当当的行程安排,猜猜他是谁?

从他所有的行程,你能看出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在疫情期间,他担当大任,作出巨大贡献,敢医敢言,是个负责任的人。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相关话题,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69《做负责任的人》。

无论是谁,承担责任都会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因为承担责任都需要付出代价。看了84岁钟南山院士战役“50”天的奔波行程表,你有何感想?(如果他是你家中的一位老人,你会不会心疼?)为什么呢?因为太辛苦了,付出太多了?具体付出了哪些?牺牲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来回奔波耗尽精力,可能有时自掏腰包。钟南山是第一个宣布“新型冠状病毒会人传人”的专家,当时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表示质疑,觉得是危言耸听,小题大做。特别是武汉一夜间被封城,有些人甚至抱怨、谩骂。

③第二次磨课后问题及改进策略。

问题一:对幻灯片内容不熟练,影响上课进度的流畅性。

同伴建议:用讲义形式把所有幻灯片打下来,做到心中有数,纵观全局。

问题二:衔接语不稳定,有时指向性模糊,不明确。

同伴建议:把每一句课堂用语写下来。

我的改进:用讲义形式把幻灯片打印下来,每一句课堂用语斟酌、敲定,打印成文字,剪切成块贴在相应的幻灯片下面,以便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操练两次就很熟练了。(此处PPT下方加衔接语贴图略)

第三阶段:板块推进,精彩呈现。

2020年11月23日下午,同组同事陪同到余杭星桥中学,顺利上完《做负责任的人》。当天参加听课、评课的有特级教师王卫华老师、区教研员郎春燕老师、对方学校常校长及其他领导,还有各校的学科老师。

展示课时,我用猜谜式的导入更有感染力,更简洁明了。四个板块的知识点层层深入,清晰明确。板块一通过代价和回报探讨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会付出相应的代价,也会获得回报。板块二让学生认识到要根据自身实际,评估责任,作出合理的选择。板块三让学生意识到承担责任,无论是自愿选择的责任,还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旦选择了,都要义无反顾去承担。板块四通过向榜样学习,努力践行,树立责任意识。特别是最后的小组活动的升华,让学生意识到努力做个负责任的人,就是从生活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利用活动思维引领,目标基本达成。板书从认知—选择—勇担责任层层升高,最后围绕践行责任,简洁明确创意。所授课班级学生综合能力强,表现活跃,师生配合默契,最后圆满完成本堂课教学。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激发,得到专家和各位老师的点评和称赞。

四、收获与思考

八年级的道德与法治,内容看似简单,但小目标,大容量。导入要有时效性,素材要有针对性,提问要有层次性,过渡要有合理性,讨论要有真实性。教师要做到目中有“形”——深读文本,板块架构;心中有“神”——立意提炼,价值引领;神中有“法”——创境设疑,诱思探知。

通过本次磨课展示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学会了如何架构课堂,如何设计情境,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堂精彩的公开课,需要无数次的推敲、打磨,除了老师的努力和自身的素质,也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和帮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晶。我坚信教学无定法,追求无极限,学无止境。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教师读本)[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09-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