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学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4-05-07

陆惠珺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把劳动教育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小学劳动教育的落实仅通过劳动课是远远不够的,数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源于劳动,将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相融合,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应用到劳动中,促进学生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提升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劳动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小学多学科渗透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FJJKXB20-525)阶段实验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4-0046-03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逐渐被人们忽视,不少青少年好逸恶劳,为了转变这一现状,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学校和学科教师要抓住关键契机,灵活地融合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在劳动中应用数学,在数学中渗透劳动,数学教学融合劳动教育具有时代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小学数学教学如果和劳动实践相分离,学生的学习就如无源之水,学生机械学习,低效模仿,数学学习被动、浅层,容易出现学困生较多、学习兴趣低下、没有创造性等现象。数学的学习与劳动教育相辅相成,实践表明,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学生在做中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应用意识的提升。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劳动实践中品读数学,不断提升精神内驱力

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信息化时代,数学在社会劳动的方方面面应用与日俱增。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有着天生的探究欲望。数学来源于生活,产生于劳动,是反映客观世界各种现象的一种语言表达,劳动实践能够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提升精神内驱力。

1.在劳动中智慧观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观察是人类知觉的高级形式,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劳动中智慧观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数学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但是数学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习兴趣,需要学生在劳动中观察,加强劳动与数学的联系。例如在家务劳动中观察房间:衣柜中衣物的分类,房间不同物品的收纳摆放,观察思考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依据有哪些。清洗风扇时观察风扇的叶片为什么都是奇数?在劳动中智慧观察,是学生学习数学,联系生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结合数学知识和方法,提升学习智慧观察的能力,优化劳动的效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劳动中智慧合作,体验数学贵在交流

学生生活背景不同,数学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不同,合作交流能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维的碰撞,促进劳动实践中数学知识的应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性优势,大胆展示自己,真正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真学习、真探究、真发现,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育。例如:六年级下册数学“绿色出行”主题实践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家庭成员的出行方式,估一估每一天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学习过程中,学生分别选择以列表、统计表、统计图等形式,采用访问、查询资料等方式,调查家庭实际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情况,交流中各组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收集信息的策略,展示宣传海报,并提出家庭节能减排意见与建议。主题活动式的劳动实践操作,自主探究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渗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在劳动中智慧操作,感悟数学新在创造

动手操作实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与劳动实践有一定的区别,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两者可以互相融合。将劳动实践融入数学课堂,需要更多数学思想方法的融入,而不仅仅是将动手操作当成一项劳动任务。由劳动实践驱动数学问题解决,产生应用数学的需求。

二、劳动教育中品味数学,不断提升学习迁移力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劳动促进人全面发展。劳动是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学生在分析、解决劳动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能够积累数学的学习方法、数学的思维方式,不断积累方法使用的敏感性,从而形成数学迁移应用的自觉性。在解决实际劳动问题中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经验,学会方法,锻炼思维。通过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融会贯通,从而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劳动教育促进思考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学习中学生要能夠发现和提出问题。借助劳动教育促进学生思考质疑。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中,设计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一课,以“植树造林,爱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引入复习,通过对图形进行深入的阅读,收集信息,结合信息联系实际,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借助劳动教育植树造林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去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思考质疑的过程。读扇形统计图,直接读出槐树、柏树、柳树所占百分比,进一步观察,柳树、柏树、松树共占整个圆的一半,从而读出隐含信息,计算出松树、杨树所占百分比。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①求百分率,柳树是杨树的百分之几;槐树比柏树多百分之几;槐树比柏树多总数的百分之几。②求量,增加条件,你还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已知柏树100棵,杨树有几棵?已知槐树比柳树少80棵,松树有几棵?

通过植树活动的劳动教育,学生经历了信息的深度读取,尝试自行补充条件,自主提问,积累了丰富的质疑思考的活动经验。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次深入的自主学习:问题我发现,问题我提出,问题我解决。借助劳动教育进行知识方法的深度学习,梳理百分数解决问题无非就是从量和率两个方面入手,获取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了扇形统计图与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结构化。

2.劳动教育提升分析能力

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如果我们要拟定一项育儿原则的话,那么,第一个原则就是必须让孩子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劳动问题中来,让学生直面问题,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利用数形结合、转化思想、几何模型、抽象推理等数学方法通过画一画、折一折、摆一摆、试一试等劳动实践,学生深度参与数学问题分析的全过程,根据自我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知识经验发现、探索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构建自我的新的认知结构,提升分析问题能力。工程问题是一类实际生活中的劳动问题,对于劳动中工程队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间的关系学生是没有太大困难的,面对抽象的新知,引导学生思考与我们掌握的数学知识间有什么区别?能否应用已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劳动问题,通过绘制线段图等方式,对比观察,只是工作总量未知,从未迁移旧知学习新知。学生分析能力的提升一定是建立在学生丰富的分析問题经验的积累之上,劳动教育不断积累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有效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

3.劳动教育推动自觉迁移

借助劳动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经验的扩展和提升,从而推动迁移的自觉性,促进学生能够更灵活地应用知识。正如曹培英老师所说:“从现象描述到透视分析进而进入抽象概括的高级形式,从而能举一反三,提高数学理解的关联结构水平和拓展抽象水平。”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负数的意义”教学后出示相关阅读材料:

我国是最早出现负数的国家,负数是在记录劳动中收入支出情况下出现的。战国时期的《法经》中“衣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也就是说五个人一年花了1500钱,还差450钱,就是入不敷出的意思,“不足”就是负数的意思。负数起源于我国的劳动生产,负数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人类理解数学中的负数却用了20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负数的理解如此困难?历史上的数学家认为负数是不合理的数,怎么能有比没有还要小的数呢?德国数学家斯蒂菲尔认为小于一无所有的数是荒谬的数。

负数是劳动中产生的,对话历史上的数学家,你能够帮助他们解开关于负数的困惑吗?负数是小于一无所有的荒谬的数吗?(可以采用画数轴或是说理的方法)。

学习负数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数学家们的困惑,举一反三解决数学问题,理解“0”的本质。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数轴、说理、温度计绘图等方式分析负数的意义,通过劳动中的负数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迁移,体会解决数学家困惑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构建自我的数系。

三、劳动教育中内化数学,不断提升知识创新力

劳动素养的养成需要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策略的娴熟了解和掌握。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体现时代特征,注重新兴科技支撑和社会服务性的变化,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1.悟劳动之美,品数学之妙

劳动产生价值、劳动创造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动手实践制作数学作品,在完成活动作品的过程中,将劳动素养内化,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品味数学的无穷奇妙。例如黄金比例,为什么大街上很多女孩喜欢穿高跟鞋呢?为什么拍摄照片的时候主题不摆放在正中间?通过对黄金比例的应用,感受奇妙数学以及创造劳动的美。结合度量单位,根据年级的不同、知识内容的深入,设计层层递进的数学活动。低年级设计我的房间,测量房间的长与宽、床的大小等,对比实际产品的尺寸合理设计房间,巩固长度单位,学会精准测量,复习方位知识;中年级计算房间的面积,刷墙、铺砖等活动,检测面积单位掌握情况,解决单价、总价、数量的实际问题,计算支付的实际费用,通过内化素养,提升数学思维的运用性,虽然长度和面积不同,但都是度量单位的应用,结构化度量单位,促进思维的发展。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之美、劳动之美,在劳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2.读科技之光,促创新思维

劳动素养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革,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实际生产劳动中,通过与数学知识的融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工作。例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创设“嫦娥五号”的科技前沿,以劳动创造渗透数学教学,月球车表面的金色薄膜,是一种特殊材料,为的是让月球车表面受热均匀。数学中我们学习过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劳动实践制作月球车模型,实现对表面积知识的深度认识,理解表面积的意义以及长方体的特征。借助为了避免月球土壤在半路泄漏和不被地球环境污染,准备密封的盒子,四周装密封条来学习长方体棱长和。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将长方体的图形抽象建模,刻印在头脑中。体会参与国家科技前沿的劳动实践活动,让素养内化促进数学思维的运用,表面积就是面的和,棱长和就是棱长的和,我们仍旧在运用旧知学习新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劳动的科学精神,锻炼意志,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数学教学实践将数学学习与劳动教育互相融合,学生在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用心交流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数学的深度理解,获得了劳动精神的提升、劳动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劳动素养的内化,促进了学生学以致用,将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维迁移应用到劳动实践中。数学学习与劳动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每个孩子在童年时代都应当深深体验这种崇高的情感”。数学学科因其广泛的应用性融合劳动教育,对于劳动教育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2]周雪英.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0(11)

[3]赵国防.“全学科”视域下的劳动教育[J].江苏教育,2021(8)

[4]蔡宏圣.数学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案例与剖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

[5]陈登连.情理教育点亮数学课堂[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第一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