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高专《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变化与应用

时间:2024-05-07

何亚琼 朱梦 谢少康

【摘要】本文整理了2015-2019年市面上高职、高专《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的编写情况并分析此期间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发现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引入,高职、高专《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的展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诸如微课、云板书等等。如何有效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这些网络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值得医学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高职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教材  变化

【基金项目】2018年度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病原生物与免疫》特色教材的开发与应用,项目编号:gxyq2018 2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1-0123-02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三大学科,涉及范围广,与临床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联系密切。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具有知识点繁多,杂、碎、难记忆这些特点;免疫学前面分述部分也存在知识点多、难记特点,但相对于微生物学更为难懂。免疫调节和超敏反应,虽然系统性较强,但是过程过于抽象,理解难度较大。教材是教师進行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信息来源,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1]。《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涉及三大学科内容,其教材质量和形式也直接影响授课效果,故作者整理了2015-2019年高职、高专《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了解教材变化,发现推广过程中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1.2015-2019年高职、高专《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变化

1.1教材知识点的更新、补充和精简

整理市面上2015-2016年度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大部分教材,发现教材在知识点和人才培养导向上都做了相应的改变。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部分主要介绍各类病原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感染与免疫的特征,阐述临床上常见的各类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着重阐述各类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过程和机体抗感染免疫的机制、遗传变异的原理、消毒灭菌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和致病微生物的演变,后期的教材在知识点上进行了新旧理论、技术的更替,对前期教材内容进行修正和补充。根据医院临床工作实际,增添一些临床出现的新病原体,如“非典”、“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H1N1甲流”、“超级细菌”等。并对临床上治疗方案的更改进行适当的知识点补充,如抗生素的规范使用,防止出现抗生素滥用情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使用抗生素的观念。增加近年受人们较为重视的食源性和机会性寄生虫病内容,如弓形虫、广州管圆线虫和曼氏迭宫绦虫等。人才培养方面,编者更注重实用性。编者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卫生资格考试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简、重组和有效融合,尽量删减掉临床上用不到又难懂的知识点,帮学生减轻负担,真正做到“贴近临床、适用够用”原则。例如免疫学部分就在前期教材的基础上,对基础免疫学部分内容进行删减和整合,适当增加临床免疫学部分的相关内容。

1.2 教学方法的融入

2017年度的教材,主要在教材编排上融入一些教学方法。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方法主要包括问题驱动教学法(PBL)、案例法、类比法和翻转课堂等[2]。研究显示,学生最喜欢案例分析方法,其次为模拟情境法[3]。大部分教材每章内容均融入案例,以生动案例引导内容,以职业活动导向实训;密切与医学实践挂钩。微生物学各论部分比较适合案例法,如葡萄球菌属这章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食物中毒案例;链球菌属这章采用肺炎链球菌感染案例;弧菌属这章引入霍乱弧菌感染案例。这些案例首先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到微生物就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中,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如何用在临床,提高知识点的应用性。有些教材在案例的基础上,以项目为引领、任务为驱动,希望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材中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例如,免疫学中的输血反应、过敏反应,利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知识点展示较为合适。采用“临床病例情境→确定任务→模拟实施任务→总结评价”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并将非常抽象的免疫学知识具体化到临床特定情境中,学生顺着思路学习,明白临床检查的原因,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以致用。除此之外,教材内容形式上添加了更多彩图、表格,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1.3 书网融合

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随着“互联网+”的概念的引入,2018-2019年度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的展现形式丰富多样。很多模块通过数字化形式表现,如教学案例、动画、知识扩展、思考题参考答案等模块,充实了教材内涵。虽然纸质书本没有变厚,但却使教学内容丰富了很多。教材基本实现了书网融合,电子教材有机融合于纸质教材之中。有些重点内容通过微课进行展现,云端图片库大大扩充纸质书本的图片量,在线题库也弥补了以往纸质教材的局限,在线考试更是方便了学生及时向教师反馈教学效果。微课、多媒体课件、视频、在线题库、在线考试等电子资源,极大丰富了纸质教材的表现形式,还具有生动、形象、及时性等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资源,自主线上学习,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及时复习巩固。

2.“互联网+”教材在教学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概念的引入,高职、高专《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的展现形式日益丰富,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些特点却没有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教材也没有被充分地开发利用,教材编写者的精心设计、巧妙构思亦随之东流。

2.1教材形式与时俱进,课堂利用度不高

目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存在课时少、内容多,生源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等特点[2]。高职高专医学院相对于本科院校存在学制短、教学内容多、课时量紧张、教师队伍信息素养水平层次不齐等特点,这些因素导致任课教师对学生有效利用教材网络资源缺乏引导性。青年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但驾驭课堂能力较差,重难点拿捏不准,基本通过满堂灌完成教学任务,无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资深教师虽然课堂驾驭力强,授课重难点把握较好,但是往往由于自身信息素养能力欠缺,也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除此之外,目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任课教师大多缺乏临床实践,甚至部分教师没有医学背景,不能很好地运用网络案例资源。有研究显示,担任《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青年教师中,很多本科是生物学甚至药学專业背景,缺乏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4]。教授课程时,不能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与其他相关医学学科充分结合,不能深入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讲解。

2.2学生隐性逃课情况严重,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加剧。研究表明,大学中超过60%以上的学生有过隐性逃课的经历,其中40%以上的学生通过手机打游戏、看视频、网络聊天方式进行逃课[5-8]。高职高专的学生自制力差,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对信息资源分辨力不强,对于能提高自我的网络学习资源利用不充分,编者对教材的苦心设计, 精心布局被漠视。

3.改进措施

3.1任课教师要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升信息素养

很多任课教师没有充分发挥积极课程引导作用[9]。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如何用教材中的电子资源,首先要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升信息素养。

青年教师可以通过跨专业听课,利用假期去医疗卫生机构学习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一些与病原生物与免疫相关的临床案例。例如在讲“结核分枝杆菌”时,笔者没有接触过相关病例,于是到临床检验科找检验人员了解结核分枝杆菌患者样品取样的特点,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到疾病控制中心找医师了解结核分枝杆菌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结核菌素试验操作细节及结果解读。只有真切深入了解整个过程,教师才能很好地将课本内容与案例相结合,让临床案例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为教学服务。

对于一些新发疾病病原体,如“禽流感”、“新冠肺炎”,教科书里陈述内容较少,但临床病例较多,需要教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在授课过程中给予补充。例如,讲到“冠状病毒”这一章节,就可以将临床上的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预防给学生进行宣教,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些病原体的传播方式,自觉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

同时,新老教师也要经常在一起交流,前辈的教学经验值得新教师借鉴,青年教师对现代网络信息接受力强,上手快,可以帮助资深教师有效运用网络资源。

3.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学会通过教材的电子资源进行预习,课堂进行提问评估,课后通过线上布置及批改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学习。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也就慢慢会使用这些电子资源进行学习了。当然,阶段学习后,可以选择部分内容让学生制作电子课件、板书、画本,并将优秀作品上传到公共学习平台共享。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信息素养。

3.3课后习题贴近生活

课后习题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益补充。习题是学生巩固知识点和训练临床思维的有效载体。目前教材上习题更多在侧重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点情况,缺乏临床实用性,脱离现实生活。这样的习题在教学中可以辅助同学们考出好成绩,但是到临床上却手忙脚乱,很难适应,更谈不上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于此,笔者建议课后习题的设计,增加贴近生活的板块。例如,考查“钩虫病防治”这一知识点,就可以通过案例“45岁,女性,农民,因不明原因的腹痛、黑便、贫血,久治不愈入院。询问病史,患者住房周围有菜地,人粪栽培,有时会赤脚下地干活。该患者可能感染的寄生虫是什么?”对学生该知识点掌握进行评估。从日常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另外建议教材在线习题附有答案解析,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纠错。

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深入骨髓及灵魂的改革。新冠疫情更是将网络教育的地位推至新高。因此,高职高专教材应顺时而变,教师应迎时而上,培养有信息化时代印记的医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玉琪,张欢,郑彩霞.对《新编医用汉语》(医学部分)教材的评价[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08):1133-1135+1137.

[2]王万伟.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9(23):146-148.

[3]李文敏.《病原生物与医学免疫基础》课程调查报告 ——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科技视界,2013(34):267-268+247.

[4]张伟伟,高雅楠,佟书娟.青年教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的困境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9(02):29-31.

[5]张慧.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9-40.

[6]刘秋云,汪慧欣,刘建涛,宋琪.某地方院校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调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2):54-56.

[7]张晶.对独立学院隐性逃课的调查[J].世纪桥,2010(15):95+103.

[8]韩雪荣.地方高校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0(2):69-71.

[9]叶霞.高职医学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03):174+185.

作者简介:

何亚琼(1983-),女,汉族,合肥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基础医学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