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要】课程资源建设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加强大学语文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良机,我们可根据大学语文课程特点和地方特色、利用学科优势特色,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开发出符合时代需求、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教学资源。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语文 课程资源
【基金项目】泰州学院2019年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2019JGB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1-0109-02
课程资源建设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课程资源往往就是指单一的教材,随着现代信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这种以单一教材为载体的大学语文课程资源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下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如何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已成为大学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
学界对大学课程资源的内涵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学界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就往往局限于教科书、工具书等传统课程资源的观念。利用、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较弱。如有学者就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科书、工具书、教学挂图、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1]新世纪以来随着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的普及,据统计,全国已有34.8%的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其中,62.5%的高校大学语文课时在32个以内。[2]不少学者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徐中玉,齐森华先生就提出要加强大学语文资源开发和利用,要让大量有价值、有意义的课程资源被纳入课程资源的范畴。[3]2004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基础教育司曾对课程资源有一个界定,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4]通过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基础教育司的界定可知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非常宽泛的概念,实际上指供给大学语文课程活动,满足大学语文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资源。在当下互联网背景下,根据课程资源的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我们可将其分为基本课程资源和拓展课程资源。基本课程资源指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而拓展性课程资源则包括电子教材、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微视频、音频、动画等网络资源,当然也包括蕴涵着中华文明历史以及社会文化元素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等等资源。
二、大学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在课程资源建设尚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大学语文课程资源结构较单一,很多高校以教材作为唯一的资源,这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大学生的需要。另外,即便是作为大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唯一,一些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也较粗糙,错漏之处甚多。
2.相当多高校大学语文教师课程资源建设的意识和能力较弱。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只是简单地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凭一本教材照本宣科地上课,缺乏开发大学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也缺乏大学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能力,其结果当然会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3.在一些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有课程建设的意识,也利用了网络信息技术来进行课程资源建设,但只是简单提供了网络资源,没有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一些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建设时,没有根据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来进行开发利用资源,忽略了其他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建设,对地域文化特征重视不够,教学效果不太好。
三、大学语文课程资源建设路径探究
开发并利用好大学语文课程资源,对于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大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和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大学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大学语文的课程资源建设。
1.撰写立体化大学语文教材,促进教材的生态化建设。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公开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已有三百多种,但其中的一些教材内容陈旧、数字化程度不够,不太受当下大学生的欢迎。撰写新颖的立体化大学教材已是迫在眉睫。随着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不断改进,随着数字技术越来越普及,大学语文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已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这也导致了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转型。当下大学语文教材应朝着服务学生为目的,由原先的单一纸质教材向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立体化”教材转变。目前已出版的优秀大学语文教材大都配套有教学课件、教师备课资料、大学语文教学网站等等相关内容。其中南开大学陈洪先生主持开发的《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库饶有特色,具有典型意义,其教材特点主要表现为:
其一,该教材基于深入研究大学语文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培养指标体系”。该培养指标体系将大学语文课程培养目标分为“知识”、“能力”、“修养”三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又分为二级指标,如一级指标“能力”就分为“接受与理解”、“表达与交流”、 “评价与批判”等三个二级指标;而二级指标又可分为三级指标,如“接受与理解”就细分为“说”、 “写”、“所在专业所需的说的能力”、“所在专业所需的写的能力”等四个三级指标。 这种“开放式大纲”式的指标体系,既能着眼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深入介入教学活动,同时特别有利于提高教学资源的整合。
其二,该教材注重各种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很多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该教材共有 67 篇选文。与这些选文相对应,该教材设计了67则“教学设计”子资源库。其中每一则都由“教學所要实现的‘语文培养指标”、“教学目标”和 “课堂教学思路及设计”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又都有较详细内容,如“课堂教学思路设计”就可由“教学思路”与“建议使用的素材及安排方法”两项内容构成,其包含了“电子教案”、 “讲课素材”、“图片库”、“示范讲授”等内容。这些丰富多彩,富有层次感的资源既能给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极大的便利,又能将主教材、配套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南开大学陈洪先生主持开发的《大学语文》课程资源库极具大学语文教材资源建设的指导意义,对其他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2.挖掘各种隐性资源,重视教材与各种资源的深度融合。在大学语文课程资源建设中,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网络资源、风土人情、校园文化、地域文化等课外资源其实都是大学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一,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由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优秀文学作品。而传统的“教案+粉笔+黑板”的传统方式由于传授信息量相对较少、趣味性不强等弊端,已满足不了大学生需求。如果教师能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结合文本分析,播放相关的视频、音频等网络资源,则能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互联网背景下“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也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线下教学变为了线上(知识性的教学内容、论坛讨论、答疑)+线下(作品创作、展示、辩论、讨论、访谈)模式。这种模式给予学生一定学习自由度,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重视校园文化资源。大学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精神内涵的学科,它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培育健全大学生人格的任务。而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挖掘校园文化资源,对提升大学生的语文能力,陶冶大学生的健康情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在互联网上举办诸如书法、绘画、诗歌等大赛,发动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其三,新媒体与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大学语文应该是以人文性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语文。”[5]但是目前一些大学语文教学“文化性”并不太突出,尤其在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中,地域文化元素往往被忽略,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较薄弱。其实地域文化对大学语文而言是一个有着丰富资源的富矿。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既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又能够满足地域高校转型要求,对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也有一定的帮助。如能将新媒体与地域文化结合则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新媒体主要指以电脑、手机为代表的传播媒体,它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网络,实现个性化、交互性、体验性、共享性、便捷化的信息传播。一方面我们可以设置专门地域文化模块,围绕地域文化主题展开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摄影展、演讲比赛、征文大赛、书法绘画展、朗诵比赛等,也可以发动大学生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自媒体来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献计献策;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在教学中构建“大学语文课程文化(文学)专题微信公众号”和“大学语文课程文化网络交流平台”。通过微信和网络平台,授课老师可布置一些与地方文化研究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完成问题,并利用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发表各自对地域文化的认识,从而增加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也可利用微信、QQ展示地域文化的特征,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将地域文化资源融汇到大学语文教学中,能让大学语文教学生动起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熱情,又能开阔大学生视野。当然在互联网背景下挖掘大学语文课程资源的方式很多,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要根据大学语文课程特点和地方特色等来挖掘课程资源,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特色,积极开展协同创新,这样才能开发出符合时代需求、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张鸿荃:《语文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程墨,杨保华,欧阳正宵:《大学语文,何时不再“边缘化”》,中国教育报,2015年9月26日
[3]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瞿明刚:《文化语文 性情语文 声色语文——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的思考》,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4)
作者简介:
胡吉星,泰州学院副教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