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困惑与选择:由“无趣”的九年级道法课带来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4-05-07

徐丽娟

【摘要】从2016年起,教育部将初中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2016年秋季南京等多地开始使用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一轮教学下来,教师普遍反映新教材在深度、广度、难度上均有拓展和提升,值得学习、研究的地方数不胜数,这其中九年级的教学难度尤为突出。笔者今年承担九年级教学任务,在学校进行的评教评学问卷调查中,接近90%的学生认为九年级的道法课枯燥乏味,让人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学科老师的高度重视,现就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对策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趣味教学  应试模式  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7-0023-02

审思一:学生认为课堂“无趣”的原因是什么?

1.深度、难度提升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冲突

以九年级上册内容为例,涵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发展等方方面面,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目标为主线进行教学,宏观层面包括国家顶层设计、大政方针、发展战略,微观之处细化到每一项具体措施带来的影响和意义,这些内容相较于七、八年级的学习内容,难度和深度都同时加大,政策性、理论性强,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除此之外教材处处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经据典之处众多,作为一所新优质学校,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比如笔者在讲授九上第三课《参与民主生活》这一框题时,班级里的大部分学生都表示自己和家人从来没有和小区居委会打过交道,也不了解和群众息息相关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甚至很多同学还残留“民主只是口号,大部分决策都是官员个人说了算”这样的片面認识,所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脱节显然是不利于促进学生对于教育价值的内化和认同的。

2.应试教育模式和传统素质教育课堂模式的冲突

七、八年级的教材内容以道德和心理为主,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七、八年级教学中多以活动教学法、创设情境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主。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度高,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在七、八年级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此外七、八年级教学目标以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考试次数不多,评价的多元性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反观九年级的道法课堂,中考应试导致学生和老师压力倍增,教学内容的繁多和课时不够的矛盾一直长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老师都要“赶进度”,一些能激趣的教学形式比如“新闻播报”等都不再开展。很多学生坦言,这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突变,让他们多了很多压力,少了很多乐趣。

3.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认知过程的适应性冲突

感性认知多指对于事物的现象、表面的浅层次认识,多以了解为主,而理性认知需要把握事物的规律,找寻知识之间的联系,需要客观、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的能力,而智力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道德与法治学科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强调让学生在复杂的、不确定的生活情境中,能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升自己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等,这种认知高阶提升也带来了学生学习模式的巨大转变。

笔者曾经听过多节公开课,一些公开课形式多样,热热闹闹,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形成帮助不大,对于教材内容的挖掘停留在表面,导致一节课只剩下了热闹;也有一些课平淡无奇,但是精心的问题设计能逐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看似课堂枯燥无味,实际上处处都能看到思维火花的碰撞。

很多学生习惯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问题的认识停留在浅尝辄止的表面,因此当课的思维深度提升时一时无法适应,课堂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场景,他们就产生了无聊、不想学的念头。

4.学生主体作用体现不够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过多的冲突

在前面所阐述的原因中,我们发现应试性导致九年级的道法课堂教师灌输过多,而学生学的体验不多。就我们个体经历而言,对于自己通过劳动从而收获成果的过程格外刻骨铭心。因此无趣的课堂一定是学生缺乏主动构建、被动接受多余主动学习的课堂。不管哪一门学科,课堂的终极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现象,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目的,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近年来成功的课堂改革,比如“洋思模式”、“翻转课堂”等,无一例外不是创造一切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自由度,着力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因此学习的趣味性绝不应该是老师呈现什么样的素材和资源给学生,而是有限的素材和资源如何能充分调动学生本身的学习热情,只有学生自己在课堂中付出思考和劳动,能生疑、质疑、解疑,品尝到学习的乐趣。而老师的作用在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了欢乐、激动、成功,充分体验和获得,学习的趣味性才能得到增强。

审思二:学生为什么需要并喜欢“有趣”的课堂?

笔者曾经听过一个观点,“有趣”是对一个人相当高的评价,那么有趣的课堂也是绝大部分老师和学生所喜欢的。在我国的教育史上,“趣味教学”的说法是由近代的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提出来的,他在多篇文章中都不止一次表达了“课堂必须有趣味”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趣味才是生活的原动力,如果趣味丧失,生活会变得无意义;只要学生有兴趣了,那么教育的方法自然也就跟着解决了。”因此,只有当学生觉得某门学科十分有趣的时候,才会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

其次,科学研究表明:有趣味、吸引人的东西被人识记的可能性可以增加至少一倍,轻松的、尤其是令人发笑的东西更是可以使人无意识的识记效率提升至少70%。九年级的道法学科需要识记的内容较多,如果能增添教学的趣味性,将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活泼,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也大有益处。另外,趣味的课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每节课45分钟,学生的专注时间一般为20-25分钟,这个时段能否高效学习直接决定了这节课的学习效率,因此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十分关键。否则就算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不愿意听,那就都是无用功。

审思三:道法课堂从“无趣”到“增趣”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1.教师积极提升观念,促进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相统一

谈到九年级的道法教学,绝大部分的老师自己也觉得枯燥、无趣,一节课下来教师无法体会教学的乐趣,学生也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教学本是创造性极强的劳动,老师幸福感的很大一部分来源是课堂的灵动和生成,来自教学相长的体验和自我突破,一节互动性强、体验感佳的课会扫除老师身体的疲惫,收获身心的愉悦。“教师本身就要把课堂当作是与学生共度生命时光的场所。”所以转变教师自身观念,打造取悦自己的课堂尤为重要。

其次形式和内容是一对基本的哲学范畴,就二者关系而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九年级的道法教学,绝大部分老师会围绕内容单纯讲授内容,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不利于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也不符合课程的德育性质,更无法促进学生对于教育价值的认同。在教学深度差不多的情况下,形式的多样性十分重要,必须活化教学的形式。创设情境、案例教学等手段必須充分运用,不管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一定要把握“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如此就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平衡好知识的传授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传递的关系,每一节课多让学生体会到走心的小温暖,但是务必要抓好主次矛盾,精准调控时间,而不能舍本逐末,主次颠倒。

2.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适应“以教为辅”和“以学为主”相统一

七、八年级的道法课堂应试要求不高,教学活动多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面对九年级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做好学生的心理建设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明白每个阶段的侧重点并不相同,不能用单一的指标去衡量某一门学科。另外教师要格外重视每一节课的备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找准学生的增长点,在教学活动中拓展学生的能力边界,让其有所得;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课后精心布置有效作业,实现教和学的及时反馈,让学生有所收获。整个教学流程都是教师搭好脚手架,学生自己攀登的过程。只有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真正参与,付出劳动,才会乐在其中,不觉无趣。

这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洋思模式”,它的理论基础就是“教师的责任并不在教,而是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是洋思致胜的法宝。笔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明的教师引导学生;笨拙的教师牵着学生;无能的老师喂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多学,才是让课堂增趣的关键点所在。

3.发展多元评价体系,坚持认知能力评价和行为能力评价相统一

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单一依靠试卷测试的评价模式是不科学的,因此必须坚持认知能力评价和行为能力评价相统一,贯彻“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积极在九年级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学科活动,比如主题手抄报评比、“一站到底”能力挑战赛、“我是国家小主人,我给政府提建议”建言征集活动、“模拟听证会——关于学校附近小摊点的管理方案”等,通过多种活动拓宽了学生眼界,锻炼了学生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很多在学科活动中获奖的同学,卷面测试成绩可能较为普通,但是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模式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促进了下一阶段的知识性的学习。

传统的针对学习成绩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一刀切”和“齐步走”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核心素养的落地必然要以有效的评价机制为依托,突破评价单一化的瓶颈,才能为学科增趣、为课堂增趣!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们要正视问题,在实践中漫漫求索,激励自己一直行走在完善之路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