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腊子口放歌

时间:2024-04-24

李安葆

毛泽东长征诗云:“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历尽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的中央红军越过了岷山,终于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腊子口是岷山的重要隘口,只有通过腊子口,方能从四川进入甘肃,走上北上抗日大道。因此,突破国民党军防守的腊子口,成为红军北上途中的关键之战。请看萧华创作的七言律诗《突破腊子口》:

峭峰插云一线天,陇蜀千嶂峡道连。

秋风夜雨腊河吼,关险防固敌凶顽。

绝壁巉岩挡不住,神兵飞下万重山。

横扫白军葬深谷,征师高歌进陕甘。

这首七律前4句写腊子口险峻的地势和顽敌的固守,后4句写红军突破腊子口的英勇战斗及其重要意义。

萧华诗篇首先形象地描绘了腊子口一带的险要地形:“峭峰插云一线天,陇蜀千嶂峡道连。”腊子口位于甘肃南部的岷山山口,是四川进入甘肃的门户。周围重峦叠嶂,森林莽莽。隘口东西两侧峭峰壁立,巍峨对峙,两峰间隔只有30余米。峰谷底下便是一条由北向南水流奔腾的腊子河,河上横架着一座小木桥,把两山连在一起。若要通过腊子口,必须经过这座木桥,除此别无他路。常言道:“人过洮岷山,像过鬼门关;走过腊子口,像过老虎口。”国民党军鲁大昌部的第十四师就在这木桥和山口处布置了重兵进行防守:在桥头构筑有碉堡,布置了两个营兵力;从山口往里至岷县,配置了3个团的兵力,并在腊子口内设有仓库,囤积了大批军用物资和粮食;在岷县城内,则驻有敌人随时准备增援的主力部队。所以萧华诗谓:“关险防固敌凶顽。”

红军为打开北上甘南的通道,决定迅速夺取天险腊子口。1935年9月中旬,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四团奉命担起这一艰险任务。9月14日晚,红四团接得师部指示信:3日之内夺取天险腊子口并扫除前进途中阻拦之敌。全团指战员坚定地表示:“腊子口就是刀山,我们也要打上去;鲁大昌就是铁铸的,我们也要把他砸成粉末。”15日深夜,红军战士们冒着秋夜风雨,翻山越岭,击溃沿途阻敌,终于在16日下午赶到了腊子口。

随即,红四团指战员对这一带地形和敌情反复侦察。他们发现,腊子口对面敌人的碉堡没有顶盖,碉堡附近都是数十米高的悬崖,口子上敌人兵力集中在正面凭险防御,两侧因是高山设防力量薄弱,山顶上未发现敌人。因此,决定团长王开湘率领一、二连迂回敌后奇袭敌人,政委杨成武指挥六连正面进攻敌人。

黄昏时分,王开湘把全团的绑带集中起来拧成几根长绳作为爬崖之用。这支迂回部队偷渡腊子河后,却想不出如何尽快爬上悬崖峭壁的办法。这时,有个被称为“云贵川”的苗族小战士满怀信心地表示:“我能爬上去。”他自小在家采药、打柴,常爬高山陡崖。王开湘批准了他的要求,他率先攀上峭壁,把随身带的长绳放下,其余战士便逐个拉着绳子爬了上去。

在迂回部队渡河攀崖的同时,担任正面进攻的六连也进行了紧急动员。杨成武在说明夺取腊子口的重要意义时指出:“我们左边有杨土司的骑兵,右边有胡宗南的主力部队,北上抗日的道路只有腊子口一条。这里过不去,我们就不能尽快地到达抗日前线。”他激动地问大家:“乌江、金沙江、大渡河都没能挡住红军前进,雪山、草地我们也走过来了,难道我们能让腊子口挡住吗?”全连指战员发出了铮铮誓言:“不能!坚决拿下腊子口!刀山火海也挡不住我们!”会上,在大家争相报名的基础上,挑选了30名战士组成突击队,由连长杨信香、指导员胡炳云率领。杨成武对大家说:“你们从正面进行连续袭击,相机夺取峡谷上的独木桥,以配合迂回部队的突然袭击。”突击队员们接受任务后,把一把把大刀、刺刀擦得雪亮,把一束束手榴弹挂在身上,兴奋地等待着进攻的命令。

夜幕降临时,进攻腊子口的战斗打响了。红四团主力密集的火力从正面向守桥之敌发动猛攻,以掩护突击队员向木桥边运动。狡猾的敌人凭着要隘坚垒龟缩在掩体内暂不还手。但当红军的火力一停,突击队队员们向桥头发动冲锋时,桥头堡内敌人的机枪便疯狂地扫射,手榴弹像雹子般扔了过来。由于敌人凭险顽抗,而红军出击的地形不利,连续几次冲锋都未能奏效,反而伤亡了一些战士。这时,红军进一步加强了进攻的火力。所有的轻重机枪像滚雷似地轰鸣,子弹打得敌军阵地上的石头直冒火星。但敌人拼命顽抗,集中火力封锁木桥的入口处,敌堡内的机枪像一条条毒蛇乱吐火舌,扔过来的一束束手榴弹不断地在战士们突击的道路上爆炸,战士们难以前进,直到午夜,仍无法接近桥头。这时,团首长下令要红六连战士不再继续进攻,等待迂回部队发出信号后再一同向敌人发动进攻。撤下来休息的六连战士们心情很不平静,仍想着刚才的那场激战。黑暗中,有两个战士在低声议论,分别说:“敌人对崖路的封锁太严啦!”“我看,单凭正面冲锋,怕是不行。”两人的对话启发了身旁的团指挥员。他决定抽少数兵力组织敢死队,以少数兵力轮番向敌人进攻,疲劳和消耗敌人,再伺机夺桥。于是,在战地召开党团员大会,挑选了15名党团员编成3个突击小组,准备分两路悄悄向敌军方向运动,突击敌人,夺取木桥。第一路(1个组)沿河岸的崖壁摸到桥底下,再从桥底攀桥柱运动到桥对岸,以袭击桥上的敌人;另一路(2个组)先运动到桥边,等第一路打响,他们会同第一路对桥上敌人实行两面夹击。所有敢死队的勇士们每人配备短枪一支,子弹百余发,身挂手榴弹,背插大刀。他们抱着有我无敌,为英勇牺牲的战友报仇的决心,不打开腊子口绝不回头。当时,勇士们的壮烈情怀,正如杨成武诗中所说:“腊子居川陕,英雄克此关。为开前进路,何惜血流干。”

9月17日凌晨,山间显得异常沉寂,黑黝黝的山影峥嵘地肃立着,腊子沟里的流水哗哗地喧响着。敌人好久未见红军来攻,以为红军休息了,于是也都缩进碉堡工事里去打盹了。岂知,红军第一路战士悄悄攀着崖壁上横生的小树一步步向桥下运动。河水腾起的浪花溅湿了他们的裤子,汗水浸透了他们的上衣,荆棘刺破了他们的手脚,但他们全不理会,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更快地接近那桥头。近了,离桥更近了。突然,“咔嚓”一声,一个战士攀折了一株小树,大家立即停止前进,持枪准备迎敌。但未见敌人的动静,大概是腊子口的流水声掩盖了折枝的声音。他们又继续前行,终于摸到了桥边,战士们手攀桥下的横木一手倒一手地向对岸运动。没进多远,忽又听得“扑通”一声,一个战士不慎失手掉下了水。这下惊动了敌人,暴露了目标,岸上敌人顿时向桥下猛烈射击。战士们无法再进,只得摸到一块岩石背后躲藏着,待机行动。另一路战士趁敌往桥下射击时迅速冲到桥边,向敌人甩过去一排手榴弹。接着,红色勇士如旋风一般穿过火网,冲进了敌人筑在桥头的射击工事,短兵相接地同敌人进行拼搏。有个勇士冲进敌堡后,立即伸手夺取敌人手中的机枪。敌人拼命反抗,勇士紧抓不放,彼此极力争夺,终于将这挺机枪架撕裂。这时,桥头的敌人像被捅了窝的马蜂乱作一团。躲在桥下岩石背后的战士们随即跃上桥面,拔出大刀,同桥头敌人展开肉搏战。桥窄人多,勇士们手中的大刀充分发挥了威力,杀得敌人鸡飞狗窜,哇哇直叫。

战斗正在进行时,忽然从敌方的后山上升起了一颗白色信号弹,这是迂回部队胜利到达目的地的信号。接着,又升起3颗发动总攻的红色信号弹。顿时,冲锋号起,四面八方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和呐喊声。这时,敌人已被杀得昏头转向,不知所措。正如萧华诗中所描述的红军胜利奇袭的情景:“绝壁巉岩挡不住,神兵飞下万重山。”右边悬崖上的迂回部队居高临下,对准下面没有顶盖的碉堡内的敌人,扔去一排排手榴弹,并用机枪扫射,向后山敌人的阵地勇猛进击,打得敌人死伤狼藉,四散逃窜。有的敌人从石崖上跌进了峡谷深渊;有的敌人倒悬在陡壁上,手拉着树枝狂叫;有的敌人被撞得头破血流,嘶声哭喊……而腊子口阵前的敌人,听得阵后一片混乱,知道红军兜抄了他们的后路,而正面进攻的红军已纷纷过河继续猛冲猛杀,敌人自知处于前后夹攻、四面被围的困境,于是甩下枪支没命地溃逃。而被迂回部队截断的敌人大部被歼。

9月17日清晨,红四团勇士们胜利地占领了腊子口。而萧华诗作的最后两句,简要总结了腊子口战斗的胜利情景及其重要意义:“横扫白军葬深谷,征师高歌进陕甘。”腊子口,是红一方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著名险隘之一。红军在腊子口对凭险顽抗之敌的迅速歼灭,创造了在战争中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光辉战例。这场胜利,为红一方面军主力最后走出雪山草地迅速北上完成长征创造了重要的条件。红军英雄们迈着矫健的步伐从腊子口走到甘肃哈达铺。他们高唱着《到陕北去》的歌,决心要把抗日救国的鲜艳红旗插到全国去。

(责编 王燕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