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田酉如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共同进行的全民族反侵略的战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在这场气势恢宏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高举民族解放和团结抗日的旗帜,推动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把自己经过10年创建起来的人民革命军队的主力开赴抗日前线,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当正面战场节节失利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数有限的抗日部队,毅然留在日本侵略军占据的敌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开辟了敌后战场,成为坚持中国抗战持久战的强有力的基地。抗战初始,日本侵略者对活跃在敌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和人民抗日力量不屑一顾;国民党当局和将领们也没有认识到貌似无力,且分散在各处的这股敌后抗日力量在中国战场上的威力。然而,当日本侵略军气势汹汹与国民党主力从北打到南,从东打到西,占领了大片中国国土,打垮了一批又一批国民党主力军,自以为可以横行中国大陆时,却惊奇地发现,在他们已占领的地区内,到处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对他们的占领形成严重的威胁,向他们的侵略发动了强有力的挑战。当日本侵略者认识到这一点,回过头来想用对付国民党主力军的办法,调集大军一次又一次地寻找歼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时,却是越打抗日部队越多,越“围剿”根据地越大。眼看着中国共产党在敌后一天天壮大,一天天发展,不仅有了比抗战初期强大得多的抗日武装力量,而且在敌后建立了政权,开展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相对独立的社会,成为日本侵略者最为惧怕的对抗势力。这不是一般的势力,而是包括了抗日政权、抗日武装、抗日民众在一起的有着固定地域的整体力量。这个整体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在以民族斗争为主的抗日战争时期,坚持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继续推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向前发展进程中,创建起来的中国抗日根据地。
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已经成为光辉的历史,载入史册。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经过50年的沉淀,如今被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和政界人物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无论是哪一学派历史学家,无论是代表哪一个阶级、阶层的政界人物,在谈及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时,都不得不承认这一客观存在的史实: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是抗战的主力,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全国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由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和拥护,成为全民抗战的政治领导者,为发展自己的力量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时,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有 120多万党员的大党,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主力军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正是由于抗日根据地的存在、发展和壮大,使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和比重,大大增强了,为尔后在解放战争中战胜有美国帝国主义作后台的执政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打下了基础。中国抗日根据地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显示出来。从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方面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使大而弱的中国,在小而强的日本侵略者的进攻面前,充分利用地域广博的优势,以己之长,击彼之短,在敌后广泛发动和组织以农民为主体的各阶层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坚持持久抗战,使骄横一时的侵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大大牵制了日军,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把侵略军认为是后方的占领地,当作抗日战争前方,是向敌发动游击战争的基地。毛泽东在抗战初期论及抗日根据地的作用时,明确指出:“我们要在这样广大的被敌占领地区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争,将敌人的后方也变成他们的前线,使敌人在其整个占领地上不能停止战争。”抗日根据地在战争中深入敌后,与侵略军形成包围和反包围的复杂态势,利用有利地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一点一点地包围消灭敌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敌人眼皮底下建立巩固的抗日基地,使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战略成为泡影,使抗日战争成为群众性的人民战争。毛泽东把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比作下围棋中的“做眼”,认为“在这个‘做眼的问题上,表示了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之战略作用的重大性”。实践证明,把大批八路军、新四军及南方游击队分散到敌后各地,同当地地方共产党组织相配合深入发动组织民众,开展游击战争,一个一个地“做眼”,包围歼灭一股一股日伪军,扩大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是坚持全国持久抗战的重要因素和成功的决策。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依托抗日根据地,对敌作战12万5千余次,歼灭日伪军171万4千余人,其中日军52万7千余人。抗日武装在对敌作战中伤亡60余万人,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民众伤亡达600余万人。正是由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艰苦的持久抗战,消灭了日伪军大量有生力量,才使整个中国战场上的敌我力量逐渐转变,使敌人最终处于劣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第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信心,坚定了抗日的决心,抵制了妥协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并在初期迅速占领了大片国土时,在中国国内,有不少人对抗日战争抱着悲观的情绪,一些位居高官的妥协投降派则鼓吹与侵略者“合作”,散布“抗战必亡”“再战必亡”。面对强大日军的进攻,对抗战的前途和信心持何种态度,成为抗战中能否带领广大民众奋力抗击侵略者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抗战派,一贯主张实行全民抗战的路线,从抗战言论到抗战行动,都表明了抗战的决心和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中国国民党内坚决抗战的力量占着相当的多数,但妥协投降、对抗战丧失信心的也大有人在。当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时,国民政府不明确表态发动抗日;当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时,国民党中央政府只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直到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疯狂屠杀军民时,国民党中央政府仍不对日宣战。相反,国民党中央政府在日军大举进攻侵略面前,却暗中与侵略者秘密谈判,不少军政要人公开投降侵略者,充当了可耻的汉奸。国民党当局的所作所为,影响到全国不少人士的抗战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敌人占领的区域建立起一块又一块抗日根据地,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攻、“扫荡”,在敌后高高举起坚持抗战、夺取抗战胜利的大旗,使迷惘中的国人看到了抗战的前途,鼓起了抗日的信心。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根据地内新民主主义建设的瞩目成就,使大多数中国民众看到了抗战的前途,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的解放、为人民的幸福所进行的努力奋斗的成果,把抗日根据地看成是中国抗战的坚强堡垒。大批国民党统治区和日本军队占领区的民众投奔到抗日根据地内,大批伪军反正加入到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中,说明了人心所向,证明了抗日根据地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作用。
第三,抗日根据地吸引和牵制了大批日伪军,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减轻了国民党军队的压力,使大后方的民众免遭日本侵略者的直接残害。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后谈到抗日根据地的作用时指出:“我们解放区的人民和军队,八年来在毫无外援的情况之下,完全靠着自己的努力,解放了广大的国土,抗击了大部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由于我们的坚决抗战,英勇奋斗,大后方的二万万人民才没有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摧残,二万万人民所在的地方才没有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蒋介石躲在峨眉山上,前面有给他守卫的,这就是解放区,就是解放区的人民和军队。我们保卫了大后方的二万万人民,同时也就保卫了这位‘委员长,给了他袖手旁观、坐待胜利的时间和地方。时间——八年零一个月,地方——二万万人民所在的地方,这些条件是我们给他的。”国民党当局对抗日根据地牵制日军、保卫大后方的事实从来没有承认过,但是,日本侵略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在1943年3月3日拜谒天皇时,天皇认为“宁可最近从华中、华南撤退,坚持华北,迅速处理事变”。根据这一意见,侵华日军从1941年起,将在华日军的52%(约18个师团),用来对付共产党在华北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叶剑英在1944年6月22日向中外记者参观团介绍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日伪军的情况时说:“如果把全部敌军及全部伪军合计起来,则在1944年3月以前,共产党担负抗击的,占敌伪军134万人中之110余万,即84%,或5/6以上,国民党担负抗击的仅占16%,即不足1/6。”纵观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可以明显地看出:随着战争的发展,在日军占领了若干地区后,为巩固其后方,为建立其兵站基地,为从占领区掠夺大批物资、抢拉青年补充伪军,日本侵略者逐步把作战的对象主要放在敌后战场,用以对付抗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抗战中,日本侵略者千方百计与国民党当局秘密接触,进行拉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共同对付共产党。负责与国民党秘密谈判的今井武夫回忆同国民党谈判代表宋子良谈判时的情景时说:“宋子良那个人,从对共产党的考虑出发,向日本方面提出了以保守机密为绝对条件。他曾说:‘万一实现和平时,立即派遣讨伐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共产党军队进行讨伐,这个部署已经完成。”基于以上原因,日军把作战的重点放在抗日根据地所在的敌后战场上,从而减轻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大后方的压力。
第四,抗日根据地为抗战最后时期的大反攻准备了军力、人力、物力、财力。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的战争。敌我双方在8年中消耗了大量军力、人力、物力、财力。由于战争在中国国土上进行,中国付出的代价更大。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最后胜利必定是中国人民的。因此,从战争一开始,中共中央就确定了通过在敌后建立根据地,保存和发展抗日力量,为坚持抗战,为夺取最后胜利创造条件的战略方针。在抗日根据地内,不仅发展起强大的抗日武装,而且组织发动了抗战情绪高涨的民众,生产积累了足以支持持久战和发动大反攻的物资。由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实力的充实、壮大,因而,当1944年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转入战略防御时,在中国战场上,敌后战场率先依托抗日根据地发起局部反攻。经过1944年的局部反攻,使抗日根据地大大扩大,民心更加倾向共产党。日军华北方面军总司令部在分析1944年华北的形势时不得不承认:“方面军占领的3个特别市,400个县当中,治安良好的除3个特别市外,只有7个县(占总数的1.4%)。有139个县(31.5%)差不多未部署兵力,不得不听任中共活动。还有相当于66.9%的295个县(包括华北政务委员会直辖行政区的4个县),属于中间地区。在该地区彼我势力浮动很大,行政力量大多不能充分贯彻执行。其中大部是以县城为中心,只将兵力驻几个乡村,民心多倾向共产党。”到1945年春,敌后抗日根据地已连成19块大片的解放区,为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创造了条件。当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毛泽东在开幕式上向国内外宣布:我们己经“有一个经验丰富和集合了一百二十一万党员的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强大的解放区,这个解放区包括九千五百五十万人口,九十一万军队,二百二十万民兵”。“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现在这样强大过,革命根据地从来没有现在这样多的人口和这样多的军队,中国共产党在日本和国民党统治区域的人民中的威信也以现在为最高”。由于抗日根据地有了这样好的条件,当七大以后两个月便迎来抗日战争全面大反攻时,各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武装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援下,迅速出击,从8月9日到9月2日不足1个月的时间,就收复了县以上城市150多座,歼灭日伪军数万人,解放了大批国土。与此同时,各抗日根据地抽调 2万干部,11万主力军进军东北,在东北抗日联军和当地人民的支援下,配合苏联军队歼灭日本关东军,解放东北。进行大反攻和进军东北,是对抗日根据地实力的检验,充分显示出抗日根据地的强大力量和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把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性质推进到新民主主义
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赖以发展壮大人民革命力量的基地,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在改变社会形态,推进社会演进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示范区。在民族解放战争中,一方面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斗争,一方面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民主改革和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实际中的独特创举。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10月能够创建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执政的党,其主要的基础,是在抗日战争中,通过创建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不仅使10年土地革命中保存下来的革命力量得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壮大,而且为以后的解放战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充足的物质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来说,抗日根据地提供的最为宝贵的经验,至今对中国社会仍发生着影响的是: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付诸实践,成功地在根据地内建立起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受到各阶层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的、把中国社会大大推进一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模型。从这一模型中,中国共产党学会了怎样以执政党的地位领导国家建设,怎样把分散的民众团结在一起,使其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建设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强大的民主、独立、幸福的国家。抗日根据地的今天,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明天。正如毛泽东在1941年5月指出的:“各根据地的模型推广到全国,那时全国就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