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4-05-07

漆增林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国学者与专家均肯定了数感的重要性,同时又成为了当今时代教育界数学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教师培养学生的数感一定程度上也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熟练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我国义务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了数感是现如今课程教学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且排在核心素养观念之上,由此可知目前我国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为此,接下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以期能为其他教师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感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3-0017-02

数感主要指的是学生能敏锐、精确的感悟数,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我们可以理解为帮助人们灵活的进行数学判断,并有利于为学生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因此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1]。新课程也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将数感当作数学教学的目标,并将数感放在概念的重要位置中。数学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学生学习数学学科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因此也可以说数学也成为了一种生活工具。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利于让学生形成客观看待问题、看待世界的习惯,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一、培养学生数感主动积极的作用

数感实际上就是精确感触且认知数字与数字之间联系的一种能力,只有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掌握学习数学学科的技巧,那么提高其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就更为容易。从实际的数学学习中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克制。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各方面的知识都涉及到数感,如数量联系、数与量的估摸等,只有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才能更好地把握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数学现象与数学问题。换句话来说,学生形成了数感也能帮助其更为全面认知周围的事物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数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针对学生从事数学思想渗透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推理数学知识的方法,之后使其嫁接融合。这对提高学生数量联系之间的感触能力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还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与观察活动,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从数学教材内容来分析,很多数的概念可以说是十分抽象的,若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表象,那么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概念的本质[2-3]。为此,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去接触并经历与情境有关的实例,并经历理解与体验数概念的过程,这样也能让学生更加具体、更加直观的理解数的概念,更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比如说以教学“0的认识”这部分的内容为例,在学习了基础的知识后同学们也体会到“0”主要是表示什么都没有。在此之后,笔者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都在哪些地方常见到“0”这个数字。对于这方面,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都很丰富,比如有的学生说在手机上看到、在电脑键盘上看到、在车牌上看到……这时,教师要抓好时机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进行对比并体会“0”这个数字表示的其他意义。比如说“0”这个数字在电话上与其他数字组合组成了电话号码;在温度上主要是表示分界点;在刻度表上表示的是起点……在学习后,同学们也能更加形象、具体的理解数的概念。如此,学生也能体验与把握“0”的意义,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灵活的运用“0”。

2.创设猜想情境培养学生数感

学生形成数感的过程也是内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创设猜想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分析、操作、猜想等教学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将学习数学学科的知识变成内在的追求。以“除法”这部分的联系为例,在课堂上笔者先是让学生口算以下两道练习题:20÷2=?  40÷5=?这时,很多学生都能快速的回答。在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自信心后,笔者接着引导学生做一些稍有难度的除法题目,如“63÷3;78÷2……”对于刚学习除法的学生,此类题目稍微有点难度,且与刚才的题目相比挑战性也更高。在解题之前,笔者引导学生试着“猜想”,让学生不要刻意去看待猜的结果,重要的是猜的过程。如此一来,同学们在猜想的过程中也逐渐对数字产生了灵敏度,并从中认识到数学的规律。这样,学生也能在猜想的过程中发现除法的计算规律,且随着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学生的口算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3.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数感

学习主要是以自己发现为主,这种学习方式也会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且也更容易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性质、规律与联系。根据新课程数学活动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让学生动手学数学,且亲自用数学[4]。培养学生的数感与实践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善于观察、喜欢猜测、交流等,因此教师也一共设计丰富有趣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从而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以教学“分类”这部分的内容为例,笔者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并进行适当的延伸,将其延伸到学生自己整理房间,并让学生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整理。在教学“11~20个数的认识”时,笔者先让学生建立起十进制的概念,并理解计数单位中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是“十”。在上新课之前,笔者结合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并给学生渗透了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当教学到“如何摆放让别人更容易看出是12根”时,很多学生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但是极少数学生能体会“10根扎一捆”的优越性,但是这又是学生理解10个1与1个10是“10”的基础,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在课堂上笔者并沒有指明学生的不是,也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其中的道理,而是根据三个画面启发学生:第一,一根一根的摆放;第二,2根2根的摆放;第三,10根10根的摆放。这三幅图都是出现几秒后马上消失,而对于前面两幅图,学生无法数出根数,但是第三幅图却让同学们兴奋与惊喜,且也能异口同声地回答第三幅图是12根。在比较体验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10根扎一捆”的优越性,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这种方法。在此之后,笔者让同学们在此理解并摆放小木棒,同学们也再次理解了计数单位“十”,同时也经历了数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建立了良好的数感。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感。

4.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数感

形成良好的数感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数感的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时要发挥教学实际的作用,关注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强化对数感的理解,培养并发展学生数感。由此可见,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数感就要让学生更好理解与接触现实问题,有意识地联系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比如在学习“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春天时同学们最想做什么事情?”有学生回答了“春游”。这时笔者接着问:“春游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麻烦的问题呢?”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乘船问题、租车问题等等。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分析,提出了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中就必须用到数感。最后,经过投票学生选择“划船”出行,那么就需要考虑这个问题:“若某个班级一共有31个人和一名教师出游,每条船最多可以坐6人,需要几条船才够?”这时有学生说租五条,但是还剩下两人怎么办呢?经再次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6条船才够。这个过程中结合了学生的实际进行分析研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让其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使其认识到学习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强化其对数感的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全面考虑各方面的问题,使其能应用原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其数感。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解决问题出发,让学生理解生活,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如此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强化对数感的理解,反之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对数的理解认识社会生活。

5.在合作沟通中培养学生数感

小学数学教材中富含沟通活动的内容,这些沟通活动对教师而言是其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资源。通过合作沟通培养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强化学生学习经历从而提高学生数感与数学素养。所以,这就要求教師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开拓资源,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数感。举例来说,在学习“实际测量”相关内容时笔者让学生两个为一组测量课桌的长度与宽度。又或者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测量教室的长度与宽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可适当增加学习难度,比如要求其测量教室地板一块地砖的长度与宽度,根据其测量教室长度与宽度。这样一来也能发展学生思维,而且还能提高其数感。

结束语

实际上,数感也属于一项复杂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具有意义的研究内容。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强化学生体验让其形成数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数感还需要意识到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体验、猜想、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从而发展良好的数感,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数感与提高学生数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晶.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求知导刊,2016(2):90.

[2]蔡晓萍.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J].现代教学,2015(19):24.

[3]詹娟.浅谈小学生的“数感”培养[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5(6).

[4]杨建芬.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小学生(下旬刊),2017(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