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创新教学探究

时间:2024-05-07

张玲

【摘要】合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合唱教学以欣赏、训练和表演为主,通过欣赏多种类型的合唱曲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觉和乐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合唱训练与表演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关键词】小学音乐  合唱  创新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0-0231-01

美妙的歌声是学生们的所爱,他们不但喜欢用稚嫩的嗓子唱出动听的旋律,而且喜欢跟着歌声去舞蹈。合唱教学既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和重要的课内外活动形式。合唱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学校通过组织开展有秩序的合唱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唱歌方法,借助有感情的歌唱使学生在合唱艺术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因此,合唱对于培养学生的和声感和提高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音乐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中高度重视合唱教学,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和对策。

一、组织学生欣赏优秀合唱歌曲,激发学生参与合唱的热情

当今社会伴随着各种影视、广播等音乐媒体的发展,以及流行通俗音乐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小学生吟唱的大多是流行歌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合唱魅力的机会较少,久而久之对合唱十分陌生,学生对合唱童声歌曲的兴趣淡薄。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选择一些优秀的具有强大震撼力的合唱作品进行合唱训练,让他们细心聆听各声部的旋律,提高合唱的听觉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合唱兴趣,提升学生多声部合唱的能力。当学生对合唱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时,他们就会自觉的认真唱好每一个音符,仔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他们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合唱艺术的美,注意高低声部的协和,体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例如在音乐课堂先让学生听《黄河大合唱》曲目,再讲解《黄河大合唱》创作者和当时的创作背景。学生通过聆听和比较,提高了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学生通过感受合唱的魅力,从中体会到合唱在听觉上的感染力,并感受黄河气势磅礴的魅力,领会歌曲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此外,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一些特长生和热爱音乐活动的学生组建学校合唱团,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合唱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二、重视音准和节奏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唱技巧

音准既是进行歌唱的基础,而且在合唱艺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掌握音准和节奏是唱好合唱的基本条件。在合唱教学中,强化音准练习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形成学生对音乐的美感。注重音準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多听和多练,通过听和模唱,让学生去感受不同的音高。

合唱歌曲往往都是高声部旋律比低声部强,比低声部更容易学唱。低声部很难唱出美感,而且很容易被高声部拉过去,唱着唱着就会变成高声部齐唱。如果低声部唱得很美,跑调的机会就会减少。如在教学合唱歌曲《红蜻蜓》时,先请会唱乐谱的学生唱乐谱,不会唱乐谱的学生用“呜”来学唱低声部的旋律。边哼边用手划出旋律的旋律线。等学生熟悉了低声部的旋律,让学生加上红蜻蜓的翅膀根据三拍子边唱边左右飞。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飞出力度的强弱。学唱歌词的时候,请学生在聆听老师示范唱的基础上唱低声部歌词。学唱的时候就请学生想象自己是美丽的红蜻蜓,表现出歌曲的力度和情感。唱准音高和节奏后,请学生回忆小时候一些美好事情,把低声部演唱得非常有感染力。唱好低声部后,请学生学唱高声部。教师在平时课堂中要重视童声音乐合唱,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参与。

三、借助器乐进行合唱专项训练,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合唱中二声部合唱教学是小学高年级教学中的难点,我在三年级上册合唱教学的发声训练中渗透音阶练习、听单音、唱音程等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合唱基础训练。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二声部合唱时,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拿出口琴和竖笛,我在黑板上写出二声部合唱乐谱,让学生把乐谱读熟后,再把学生分成二组进行旋律学唱。每组采用部分学生吹奏口琴,部分学生视唱旋律的方法进行练习,并不断地交换角色。在口琴的辅助下,学生逐步树立起了音准的概念,音不准易走调的现象消失了。这样的训练形式将器乐教学和合唱教学有机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了训练形式的多样性和常态化,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

合唱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有效手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合唱教学的优势创新合唱教学模式,采取多样化的合唱方式提升学生的歌唱技巧;优化合唱题材的选择;有效拓展合唱课堂教学内容。学校通过组织开展有秩序的合唱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使学生在合唱艺术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霖.声乐律动,心随我动——论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