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贺振津+樊润德
1976年初夏,山西兴县牛家川口村来了位过路客人。他个头不高,戴顶旧军帽,穿一身褪了色的黑蓝布上衣,灰裤子,脚蹬一双黄色胶鞋,挎个小书包,拄的一根棍子,声言:天黑了,想住宿,问村民有无旅店。人们说,这儿是偏僻山村,没有旅店。他问:“大队办公室在哪儿?”人们说:“办公室正在整修,你要住宿,给你找个地方。”客人笑笑说:“那就麻烦你们了。”
村民将他领到牛仲喜家里。牛仲喜刚失偶,看见来了陌生人,便问:“你在哪里工作?为啥一个人跑到这里……”客人说:“在县里工作,刚调来没几天,出来随便走走。”“噢,怪不得面生。” 牛仲喜说,“县里干部我还认识几个人,可就是没见过你的面。”客人说:“一回生,两回熟,以后咱们就认识了。”
牛仲喜让他坐在炕棱上,给他倒了一杯水,问他吃什么饭。客人说:“随便,你吃啥,我就吃啥。”牛仲喜想了一下说:“不行,我还有碗剩饭,给你熬碗粥吧。”
牛仲喜非常好客,他给客人熬熟粥,又蒸了几个红薯、山药蛋和两片老南瓜。
客人看见他做的饭菜新鲜,非常满意,便说:“来吧,咱一块吃!这么多东西,我吃不了。”牛仲喜笑着说:“别客气,慢慢吃。”他把剩饭烧热后舀在自己的碗里,客人看见是高粱糁糁玉米粥,便问:“你就吃这种饭吗?”牛仲喜说:“这算好的,前几年连玉米糁糁也吃不上。”
吃完饭,牛仲喜给客人烧了洗脚水,然后打开被褥,让客人休息。
当晚,两人睡在火炕上拉家常。客人问:“你们村有那么多好土地,为啥要吃玉米糁糁?每个劳动日能分多少钱?村里谁最穷?村干部谁能给群众办实事?……”
牛仲喜有问必答,直到更深夜静……
第二天一大早,客人便起了床,到村里转了一圈,深入到农户访贫问苦,随后才吃了早饭。
临走时,这位特殊的客人给牛仲喜放了一斤粮票,三毛钱,并请牛仲喜领着他访问了几户贫苦农民……
客人走了以后,牛仲喜听公社贺书记说,他是新来的县委书记。
新来的县委书记叫白普,方山人,是吕梁地区的老共产党员。20岁担任区委书记,26岁担任县长,来兴县之前在方山、临县、中阳、介休当过县委书记、县长。1975年冬调兴县担任县委书记。上任以后,他召开常委会,安排了当前的工作,随即郑重其事地告诉大家:“我要下基层走走。为了掌握实情,不带随从,不坐小车,不给下面打招呼……”原来,他为了掌握社情民意,决定微服私访。
白普从县城出发,徒步翻山走西川,到黄河畔上的前北会村了解情况。随后沿黄河南下,走裴家川口、黑峪口、罗峪口到大峪口,经圪达上、蔡家会、贺家会、孟家坪等地,整整跑了14天,行程760华里,走访了9个乡镇,36个村庄,在全县绕了个“8”字形,访问了56位基层干部和当地的老百姓,收集的资料密密麻麻记了一大本,从而掌握了不少“活资料”。
在此基础上,白普带领县、乡、村各级干部发动群众,改天换地。全县粮食年产量由1975年白普到兴县担任县委书记时的9000万斤到1979年大幅增至17334万斤,比1975年总产量翻了近一翻。从此以后,兴县人民再也没有发生饿肚子的现象了。
事隔数十年后,每当人们谈论起兴县的发展情况,都还在感慨地说:“白普是位实干家。”他的足迹遍布兴县的山山水水,他的言行给兴县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形象体现了共产党人应有的风格和品德,兴县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白普同志给老百姓所做的贡献。
(责编 孟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