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间至味是清欢

时间:2024-05-07

胡超霞

【摘要】对“清”“静”深入地理解,才能正确地把握“悲凉”的含义,真正理解这首“悲秋的赞歌”这一充满矛盾的统一体,把握《故都的秋》的主题。

【关键词】清  静  悲秋的赞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2-0061-02

才子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作文眼,立在文首,提纲挈领,开宗明义。点出故都之秋的鲜明特征。“清”“静”是写景,“悲凉”却是在抒情。可见,对“清”“静”深入地理解,才能正确地把握“悲凉”的含义,真正理解这首“悲秋的赞歌”这一充满矛盾的统一体。

首先,“清”“静”是清静、清雅、清凉之景。

秋院: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一椽破屋一定不在都市繁华中,往往在偏僻人烟稀少处;北京的秋晨,凉风飒起,方能饮得下泡的一碗温热浓茶;碧绿的天空,澄澈透明;那偶尔的驯鸽的飞声袭来,叫人顿生鸟鸣山更幽之感;蓝色白色的喇叭花,恬静的对着阳光,太阳似乎也忘记了驾车西去,在槐树上踟躇,多么清静。就是那花,也不醉心于繁花似锦,不管赏花人来或不来,她就在那里,素淡文雅的开放,多么清雅!枯黄尖细且长的秋草,失却了生命的葱郁丰盈柔韧,只剩下生命尽头的冷落与荒凉。

秋槐: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一夜长眠不觉落蕊满地,足见她飘落的轻盈;憔悴而陨,早已散了她素雅的芬芳,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秋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無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白露即将为霜,那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的蝉,将走上生命的尽头,在秋日里上演着最后的疯狂。声声衰弱的嘶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秋雨秋果:“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飒飒的凉风,伴着那稀疏的大滴大滴秋雨,凉凉的;淡绿微黄枣子颗儿,清冷的色调,便是秋天最美的颜色。

其次,“清”“静”是清闲、清寂、清淡之人。

唯有清闲,才能在这皇城人海中停下匆匆的脚步,等自己的灵魂追赶上来,“租人家一椽破屋”住着,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脚踏落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留意“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感觉“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情主人公在独我的世界里与大自然倾心交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动作的悠闲、感受的细腻,是多么清闲、清寂、清淡啊。就是那雨后“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对着这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的变化,心也不动摇,“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都市中的人也是那样的清闲、清寂、清淡。

最后,“清”“静”是清寞、清欢之情。

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寂寞。作者就是在这清静、清雅、清凉之中感到形体的清寞,又因这清静、清雅、清凉才能感受到弃绝红尘喧嚣,获得精神自我独立的欢乐。作者将这些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加入浓烈的主观情感,酿造成美酒,细细地品味,让人沉思、让人深刻,让人产生细腻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在这秋的咏唱中,作者获得极大的满足,内心是丰盈而欣喜的,而这些只与作者有关,只与故都的秋有关。

“悲哉秋之为气也”,古代文人历来就有情结。秋风萧瑟、千树落叶、 众芳摇落的秋天,文人墨客悲萧瑟、凄凉自然之秋。而草木一春让文人墨客联想到人生一世,从而体悟到人的生命的脆弱短暂渺小;中国古代文人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驱使他们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可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文人入世往往如履薄冰,精神压抑,命运坎坷。从而忧惧繁华的消逝和更加残酷的未来,由此悲人生之秋。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作者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笔下的秋,不仅是自然之秋,更是著我之色彩的秋,是人生之秋。作者说 “特别的来得清”而不说“来得特别的清”,作者不喜欢半开半醉的南方之秋,喜欢秋意十足的故都之秋。所以这个“清”“静”,是故都之秋在审美上与“我”的文人悲秋文化情结的暗合。“我”快意于这些“清”“静”的悲凉,唱出属于悲凉的赞歌。人间至味是清欢,回到作者、回到故都,才能饮下这杯现实中苦涩而清凉的酒。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