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穿插,给文本装上拓展的翅膀

时间:2024-05-07

谢宜伶

【摘要】对教材进行穿插,拓展教材中某个知识点的含量,引入作品的背景资料、引入词语的丰富内涵、引入作者或评论家对作品和人物的评价、引入原作中的故事梗概或者人物关系、引入科学知识均能够拓展文本。笔者试图用自己的教学片断来印证这一观点。

【关键词】穿插 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1-0038-01

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指出:“穿插引入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手法,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或在课始、课中插入、加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活动片断;或配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牵引进一些知识内容。”

穿插就是从课內文章的某种教学角度出发,进行知识性拓展,拓展教材中某个知识点的含量、引入作品的背景资料、引入有关的科技、自然知识等等。

一、穿插作品背景,丰满人物形象

有的教材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或者时代背景去理解,我们只有拓展文本的外延,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理解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落花生》中有着这样一句看似矛盾的话——“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一家人过收获节,父亲在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为什么很难得呢?我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进行了这样一段知识性的穿插: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

阅读了这段资料,学生就能感同身受:许地山觉得和父亲的团聚很难得,父亲的教诲和希望更是深深印在他的心上。

二、穿插词语来源,体会文本情境

教材有些词语,光靠学生的生活积累难以理解。此时,穿插引入词语的丰富内涵,就形成了一种“资料助读式词语教学”。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中说“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学生普遍认为“山阴道”是指山上林荫成片的小道。

事实上,“山阴道上”是一个成语,“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古人常用这8个字来形容山阴形胜之美。我在此处穿插引入,丰富了“山阴道上”一词的内涵:

“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东晋王献之的一句随口吟,令山阴道名声远播。史书记载,山阴道在绍兴市区常禧门(偏门)外,与东跨湖桥相接,是绍兴西南通向诸暨的一条官道。自此向南迤行,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相映成画。明白了古人“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也就能明白走在德国的街上看花,应接不暇的盛况。

三、穿插作者或评论家对作品、人物的评价,凸显文本张力。

教科书中节选了许多名著,略有删改。如果孤立来看这些选文,实在可惜,如果以相互映衬或相互补充为目的,穿插引入作者或评论家对作品、人物的评价,就能突显文本的张力。

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景阳冈》时,我用的也是穿插引入的技巧。

设疑:不写落日可以吗?

生:日落后,树林里很黑,让人害怕。

生:写了落日,我觉得武松能在晚上打老虎,他很英勇。

(穿插引入:金圣叹评:骇人之景。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

师:此处写落日,渲染了大虫出现前的恐怖之景,愈发显出武松的勇敢。

四、穿插原作故事梗概或者人物关系,理清文本情节

教科书中节选的文章,如果能简单地向学生描述原作中千丝万缕的人物关系,介绍一下故事梗概,学生更快进入选文的情境中。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节选了我国文学瑰宝《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前,我穿插引入了一段人物关系的梳理:

五、穿插科学知识,激发探究兴趣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假如没有灰尘》中有“散射”、“折射”等科学词语,学生只能根据字面意思猜测,却不甚理解。我在教学时穿插引入资料:

光线通过有尘土的空气或胶质溶液等媒质时,部分光线向多方面改变方向的现象,叫作光的散射。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作光的折射。

这样把这两个科学词语介绍一下,既能够降低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说明文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反复尝试“穿插”的方法灵动地引入语文材料,拓展文本的外延,确实能起到和文本相互映衬或相互补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M].语文出版社,2008.

[2]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