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跟作者要共鸣,跟生活要细节

时间:2024-05-07

魏毓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1-0074-0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教学前,身为“人师”,亦为“人母”的我犯难了,这个年纪的孩子能真正理解父母之爱的不多,要怎样调动孩子们的各个感官,去理解父母,去感受这份深沉的爱?

前些年曾做過这样的尝试,从汶川地震的母爱入手引出英雄母亲,再引入美国权威机构计算的作为“母亲”这项职业所该得到的工资,让孩子们思考自己对母亲的亏欠不是几万几十万可以弥补的,最后引入范文平凡生活中的母亲做的平凡的小事,让孩子圈划,找母爱细节,并引导孩子去感受母爱并把这份爱写下来。这份《母爱无痕》习作的教学设计自认为能引起孩子思考,可写出来的文章却不尽如人意。这几年在不断地学习与思考中,渐渐懂得,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要写好“父母之爱”的文章,也许可以尝试——跟作者要共鸣,向生活要细节。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有这么一句话:“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且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是最切要。”它呈现给我们的是阅读与写作之间最直接的关系。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灵感,学会阅读,就好像跟作者一起经历过作者所经历的一切,并跟着他思考了一番,要表达什么,要留下什么,要去掉什么……这无异于跟作者要共鸣,等到自己作文时,熟门熟路,自然能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二者有机融汇,方能达到共同提高。

那么,在学习生活中,如何通过阅读来提高习作呢?

群文阅读,在这里,也许可以起到不小的作用。《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父爱,《慈母情深》中的母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父母之爱,《学会看病》中的母爱,其中包含的爱都一样,那你能从中找到不一样的东西吗?孩子们在对比中,能很快发现,除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用第三人称,其余三篇都用第一人称;《地震中的父与子》侧重于语言,外貌,《慈母情深》则以环境、神态和动作为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对话描写让人身临其境,《学会看病》心理描写独树一帜……这种“找不同”的阅读方式,孩子们的精神能更集中,也能更主动去发现学习。

“找不同”之后,自然是质疑,谈感受环节,孩子们有的提出:把所有的描写方式都用进去会不会更精彩?有的提出:母亲在孩子去看病时忧心忡忡,孩子又不知道,他如何能感受到“父母之爱”……在这样的阅读中,碰撞出来的智慧的火花是真正属于孩子的。身为老师的我们,在孩子思考的基础上,再去引导孩子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什么更侧重语言,外貌,我们来想想他有哪些动作?挖,搬,扔,挖,搬,扔……他还会有哪些心理?儿子在等我,我要快点,儿子不知道会不会害怕……这些不写出来,你们就不知道了吗?这样的写法利在哪里?弊在哪里?带着孩子分析完《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孩子带着这样的方法,分析剩下的三课,有些孩子说,《慈母情深》中不管加入母亲心理还是“我”的心理,感觉都没有必要,身为读者的我们都能猜到了,干嘛还要写出来。没错,写作不用事无巨细,读者都是会思考的人,写出让读者产生共鸣的部分,剩余部分读者会自行脑补,无需面面俱到。这样的做法,比起一篇文章拿出来,就开始讲解:文中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说明方法,体现了母亲的爱等等,那可是更印象深刻得多。孩子们从对比中,明白了习作的技巧。

再深入研究每个句子,让孩子向生活要细节。如:教到《慈母情深》一课,“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孩子们找到这个句子,谈到对母亲神态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母亲的辛苦,疲惫。此时,我们可以趁机提问,生活中,母亲做什么会驼着背?孩子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洗衣服的时候,择菜的时候,洗地板的时候,整理房间的时候……洗衣服驼着背时间长了,洗地板择菜的时间长了,你喊她时,她会有哪些动作?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你感受到什么?洗衣服的时间长,洗衣服择菜累了。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替下母亲,母亲还会不会这么累?可身为孩子的你们,有没有上前帮忙?母亲当时是怎么想的?母亲的心理有没有告诉孩子?没有!身为孩子的你们猜过母亲心理的想法吗?《学会看病》一课,告诉了我们看似狠心的妈妈在儿子离开之后的心理,独自去医院看病的儿子知道此时的母亲如坐针毡吗?你们有没有独自上课或独自做一件事的经历?当你走在去学习的路上,你的妈妈可能正在家里忐忑不安地想着什么呢?孩子们继续想开了,说开了,慢慢,慢慢明白了母亲的爱就都在这些细节中,只是自己平时根本不会去在意,不会去关注,不会去想象,所以,这样的阅读能让孩子们到自己的生活中要自己父母之爱的细节,从神态,动作,心理等去感受父母之爱,素材多了,技巧也掌握了,习作自然水到渠成了。

最后,提出期望,在要求父母理解自己之前,先想想自己是不是理解父母,只有做到理解了父母,才能有资本去要求父母也理解你。学完这个单元,孩子们好像一下子懂事了许多,习作的深度就出来了。不再一写父母之爱,就只有“生病了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么一个题材。

这是一种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但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一次情感的迁移成功,可以为今后写景,叙事文章的迁移奠定基础,期待孩子从阅读中更快更好的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属于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成就自己的习作延伸之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