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导学式”教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5-07

张亚培 金杨

【摘要】近两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课程的一些变化以及一些新思想、新理论的出现,促使许多教师对于教学理念产生更多的思考,笔者就以导学式教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为题,从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含义、基本思想、操作的基本程序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才能有效促进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  历史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136-01

一、“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换而言之,“导学式”教学是以“导学案”为载体,在教师启发、引导、组织等深度参与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能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導学式”教学模式运用在历史教学的基本思想

1.学生为本思想

无论是新版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还是现实的教学实践中,都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把教师的职能重心从“授”转移到“导”上,把教学目标的重心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上。尤其是历史学科,俗话说“读史可以明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能从不同视角发现历史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应当教给学生大胆质疑,不断在思考中探寻历史规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起来。

2.开放包容的思想

作为一名教育者,时代在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历史新课标中的一些指导思想、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也在发生变化,导学式教学模式强调老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想学、能学、会学、愿学。要求身处“智能时代”的我们要不断更新思想,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社会也倡导建设终身学习社会。教师是民族的未来,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的重任,只有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才能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

3.把握学科特点的思想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学科之间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历史学科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而历史教学又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以及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和人生观的培养。此外还要了解到历史知识的特点、历史教学的特点。

4.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思想

理论与现实必须要相结合,这是从历史学科和导学式教学模式自身来说的。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我们应当认识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历史观,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对于自然有正确的定位。都需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从导学式教学模式自身来说,没有哪一种教学理论能够脱离教学实践而单独存在,教学理论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中取得进步的。教学实践又能发现教学理论存在的不足,来帮助教学理论得到补充和发展。导学式教学模式在历史学科的运用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有效自学——精讲互动 ——总结拓展——当堂训练” 四个程序。

1.有效自学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自学目标。目标的设定至少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具体,具有可行性。二是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三是量力而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目标不易过多。

其次是自学内容的设定。首先预习内容应以“问题”形式出现,即让学生能够明白预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其次问题的设计更多的要关注基础,但也要有层次性,重基础,然后设计的问题不易过多且要灵活。最后是应该有个预习检验。

2.精讲互动

精讲互动是建立在有效自学的基础上的,是有效自学的继续和升华,是解惑释疑,突破重难点的重要阶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学习自信的关键环节。整个过程是:(1)生生互动;(2)组组互动;(3)师生互动。

3.总结拓展

总结阶段是教师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组织、加工、疏导,将复杂多样的知识归纳成序,成为系统,便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系统,使学生在活动过后真正的学到东西。通过总结,学生组织、加工、编码知识,能够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达到全面、深刻、牢固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拓展创新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准确的再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评价具体实际问题,培养应用知识和初步提升能力的过程。

4.当课训练

当堂训练是在前面三个步骤上进行的,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一般规律提出的,当课训练就是即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尽可能让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训练的方式要根据学科的特点灵活进行,比如:历史学科的可能是背诵、测验等。训练的密度一般由学习内容决定,不一定每节课都要进行训练,但学习完某一部分内容(或某个专题)一定要训练,这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减轻课业负担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53-160.

[2]傅钢善.现代教育技术[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35.

[3]杜丽娟.教育学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170-17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