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强新发 巴志新
【摘要】本文以《金属材料》课程为例,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导向,为解决学生上课玩手机问题。将手机与教学合理结合,应用“蓝墨云班课”手机APP与传统课堂相结合构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制定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升了课堂学习效果,实现了提高学生选择和应用金属材料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为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 蓝墨云班课 金属材料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017YB24)和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G20171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240-03
金属材料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它是在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热处理原理与工艺和材料力学性能等课程的基础上,系统介绍金属材料的合金化规律及金属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性能及应用的关系,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广,缺乏严格的逻辑性,知识点分散,不少学生感到概念抽象不易理解,且长期以来,我们所采用的“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其知识传递方式单一,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教学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师生交流变得多元化。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与移动互联网学习平台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学习途径更加多元化,是目前非常实用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2-4]。
“蓝墨云班课”[5, 6]是一款对教师和学生免费开放的移动教学助手APP(如图1所示),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开展课堂内外即时反馈互动教学的云服务平台。它与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相比,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平台支持,更及时的动态提醒,更简捷的登录方式,更条理化的资源管理,更紧密的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衔接。基于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是应用“蓝墨云班课”的本质。
在以上背景下,本文提出以《金属材料》课程为对象,剖析各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助移动教学手机APP-“蓝墨云班课”,组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对该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和实践,同时发挥混合式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将学习从课前、课上延伸至课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彻底改善课堂玩手机现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以移动教学手机APP-“蓝墨云班课”为工具,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解决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普遍滞后的问题,以移动教学手机APP-“蓝墨云班课”为工具,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获取最新的金属材料发展动态和案例,更新补充教学内容。首先,在各大网络学术平台上搜索并下载与金属材料相关的最新学术论文,然后根据《金属材料》各章节教学要求筛选、分类,上传至“蓝墨云班课”教学资源中(如图2所示),供学生下载阅读,另外,还可以将这些最新的学术信息,补充进多媒体课件中,进行课堂讲授,丰富教学内容。
二、以“蓝墨云班课”为工具,开设综合性实验,改革课内实验。
在“蓝墨云班课”提出多个综合性实验题目,让学生通过手机在线自由选择并在“蓝墨云班课”里进行分组,比如将材料加工企业实际热处理后的一些报废、过热、过烧零件与正常零件比较,让学生先进行性能检测,再观察金相组织,最后用所学理论加以解释,此过程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最后通过“蓝墨云班课”进行立体评价。
三、以移动教学手机APP-“蓝墨云班课”为工具,构建《金属材料》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
混合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指各种教学工具、教学方式、教学技术以及学习环境的融合,注重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机结合,强调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的混合,主张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融合。我们根据金属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针对《金属材料》不同章节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蓝墨云班课”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延续三个不同阶段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混合,设计出相应的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金属材料》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主要包括课前分析准备、课堂辅助教学、课后延续教学和多元化评价体系四个环节。
课前分析准备。首先,教学对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学生所学课程的基础,以及對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确定学生的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其次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课程总目标、章节学习目标。三是教学大纲分析,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课程的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的框架、章节的框架等。最后是课程内容的设计,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的设计具有差异性,在完成课程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增加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扩展知识、案例等内容。
课堂辅助教学。在开课之初,教师提前将课程资料上传到“蓝墨云班课”平台,包含教学计划、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资料。在教师授课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蓝墨云班课”平台对上节内容进行回顾以及对新课程知识进行讲解。在课堂讲授结束时,为了帮助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就所学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考查,组织学生快速完成课上练习。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如遇到问题可随时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询问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课后延续教学。首先是课后答疑,教师可登录平台随时随地回答学生的疑问,进行实时指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增强学习效果。其次是组织小组讨论,传统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会因时间和地点受到限制,而“蓝墨云班课”平台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程,组内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组内讨论,节省时间成本,提高学习效率。第三是发布作业,教师可利用平台发布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及时上传,教师批改后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发送评论,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在平台组织测验,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是建立“问题反馈”机制,每个学习阶段,教师可在平台上发布针对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程度,收集教学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四、以移动教学手机APP-“蓝墨云班课”为载体,建设《金属材料》课程资源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教学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平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师生交流变得多元化。本项目借助于“蓝墨云班课”,将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的与《金属材料》课程相关的教學资源上传至“蓝墨云班课”应用中,比如: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参考电子书、教学PPT、名师教学视频、网页链接等等,学生可以通过登录“蓝墨云班课”应用免费下载学习。
五、利用“蓝墨云班课”平台,构建《金属材料》课程的多元立体评价体系
学习评价的目的,一方面检验教学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具有激励功能。在混合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标准的制定者而是引路人,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创造,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本项目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混合式教学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首先是出勤评价,“蓝墨云班课”平台的成员板块(如图4所示),具有在线实时签到功能,有两种方式可选择,一键签到和手势签到,避免了传统点名的弊端,签到结果自动保存,为出勤评价提供数据参考。其次是自我评价,“蓝墨云班课”平台的在线测试功能(如图5所示)帮助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反思,激发学习动力。第三是学生互评。“蓝墨云班课”平台的小组任务板块(如图5所示),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小组学生对学习伙伴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等做出评价,以督促学生积极参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第四是作业评价,我们还可以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布置课程作业(如图5所示),学生在平台完成提交后,可以通过教师评价、指定助教或学生评价和学生之间互评对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客观评价。第五是参与度评价,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的统计功能准确了解学生参与专题讨论次数,跟踪学生的访问次数、课件浏览次数,以“经验值”量化学生的参与度(如图4中标记所示)。总之,“蓝墨云班课”平台改变传统教学中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结果性评价模式,构建注重过程、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六、结论
(1)金属材料相关前沿知识的搜集、内化以及传授,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紧跟市场需求,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能所用。
(2)构建基于“蓝墨云班课”移动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善学生上课玩手机现象,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以“蓝墨云班课”为载体,建设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为改善课堂氛围提供更多的素材,丰富教学手段。
(4)利用“蓝墨云班课”平台,构建《金属材料》课程的多元立体评价体系,改变传统教学中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结果性评价模式,构建注重过程、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涌泉,耿桂宏,蒋亮,李吉林,秦春.民族高校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59): 67-68.
[2]王艳丽,程云,王锋.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以《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0):11-15.
[3]郝丽娜.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交流平台,2016(5):149-150.
[4]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 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评述——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 13-24.
[5]杨艳雯,王小根,陶鑫荣.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与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12):106-109.
[6]谭春兰.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219-221.
作者简介:
强新发(1985-),男,江苏人,南京工程学院副教授。
巴志新(1979-),女,河南人,南京工程学院副教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