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

时间:2024-05-07

杨黎琼

【摘要】随着互联网+理念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的渗透,金融学教学改革将面对教学内容与实务领域脱节现象加重,原有教学手段无法与新型学习方式较好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改革的方向不够明确,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这四方面的挑战。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教学改革 金融学

【课题项目】本论文是国家民委教改项目“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项目编号10010403

09,项目负责人:孙光慧)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7-0244-02

自从互联网出现后,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金融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化非常大,无论是金融实务领域,还是金融学专业的教学领域,都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未来金融学专业的教学会面对哪些突出的问题和挑战是未来教学改革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内容与实务领域脱节现象加重

长期以来,金融学专业由于其专业领域的特殊性,教学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首先,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多偏重于宏观层面,而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大多侧重于微观层面。从西北民族大学2013版金融学培养方案来看,专业选修课部分虽然设置了一些体现微观金融的课程,但数量有限,而且这些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与实务衔接较少。其次,对于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的院校来说,应该注重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但由于金融机构经营的特殊性,很多涉及实务领域的内容只能在模擬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模拟仿真只能体现实务领域的一部分内容,不能及时跟进实务领域的新变化。实践当中,金融业务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有些业务内容不是可以通过软件模拟能够完成的。

近几年金融领域业务变化很快。从2013年开始,互联网金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方方面面的业务全部融入了互联网金融的成分。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既可以被认为是新兴的众筹、P2P、互联网支付等新型业务,也可以被看作是金融与互联网结合的过程中,一个代表过渡阶段的词语。虽然各院校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都加入了互联网金融这门课,但仅一门发展尚不成熟的课程显然无法体现互联网+时代的业务特征。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国家在政策层面也逐步放松。2017年之前两三年内,由于中央银行的宽松监管,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层出不穷,混业特征日趋鲜明,这些最新的变化大多没有进入金融学的教学领域。

目前,从西北民族大学金融学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来看,体现最新实务领域变化的内容很少。只有《个人理财》、《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分析》等几门课程中有一两节相关讨论或实践课。从选用的教材来看,大部分教材是高教出版社的最新教材,但教材本身的滞后性更难跟进实践领域的变化。通过对学生的访谈、调研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近一两年金融实务领域的趋势、常见的业务模式都不太了解。有些学习较好的学生能够说出老师上课提到的一两个新案例。大部分学生所熟悉的金融业务基本都是2013年之前的各种常规老业务。由此可见,金融领域的快速变化与教学调整的滞后加剧了教学与实务的脱节。

二、原有教学手段无法与新型学习方式较好衔接

近几年除了金融业务本身的快速变化,在教育领域也出现很多新型学习方式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互动式教学,到慕课、翻转教学法,再到雨课堂、微课等等,各种结合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这些新事物出现后,对于实务教学比较薄弱的金融学专业来说,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改革的机会,但是到目前为止,大部分课程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没有将微课、慕课、翻转教学等新事物很好的融入课堂。西北民族大学自2012年起在全校范围内引入了慕课、翻转教学法。2013年后,西北民族大学陆续购买了多个网站的教学资源及数据库。这些资源涵盖了学校大部分专业,在学校主页上就有登录入口。通过查阅这些网站可以发现,金融领域的课程有一定数量,对于支持当前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大约70%的教师和学生不知道学校网站上的这些资源,更谈不上利用这些资源改进课程。20%的学生曾经登录过这些网站,但由于课程学习中不需要,只是简单浏览过网站,没有利用过网站上的课程资源。还有一部分教师浏览过这些网站,没有找到自己急需的资料。只有个别学生因为考研想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上网听过一两门课程。

从教学手段来看,大部分教师主要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在一学期的教学中设置一两节案例讨论课,并在个别章节穿插一点新业务的内容。学生的学习依然是被动学习为主。有一两门采用翻转教学的课程虽然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但是与微课、慕课资源还是没有很好的衔接。首先,学生对于微课或慕课资源的利用大多源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如果不去学习教师指定的微课或慕课的话,就无法完成课外作业。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主动学习的意愿没有培养起来。其次,学生在被动学习的角色下,无法积极主动的上网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在互联网+的时代,学生即使走上工作岗位,也需要终生学习,而这种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未来自学的方式会越来越多的依靠互联网资源,而不是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课堂学习。学生在学校里需要掌握借助互联网学习的方法,具备借助互联网自学的能力,而这些恰好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改革的方向不够明确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个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核心。当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后,所有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着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来开展的。西北民族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首先必须依托于学校总体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办学的条件和特点制定出来。现行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有两个要点:一个是能够服务于民族地区的发展,另一个是具有一定金融实务能力。如果将这两个要点结合起来,就是说毕业的学生具有服务于民族地区的金融实务能力。

民族地区总体来说金融发展比较滞后。发达地区开始进行量化分析的时候,民族地区还停留在渠道业务的阶段。尽管如此,在互联网+时代,民族地区比过去更快的吸收了发达地区最先进的业务思想,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北民族大学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应该既关注民族地区金融业务的新变化,还要多留意发达地区金融实务的发展。根据2013版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这些变化,对培养目标的体现也不够鲜明。一旦培养目标无法落实为具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下一步的教学改革就没有了明确的方向,改革本身难度加大。

四、相关教学管理制度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渗透在校园的每个环节。无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門还是行政服务部门,几乎每项工作都在向互联网的方式靠拢。近几年西北民族大学提出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根据信息化发展理论,一个组织的信息化程度加深后,其原有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方法都需要重构。

随着教学模式中,互联网方式的融入,原有的教学管理体系与流程都需要较大的改进,甚至某些环节还需要重新设计。金融领域本身是吸收先进技术较快的一个领域,其自身对信息化程度要求就很高,近几年的业务发展与互联网的结合十分紧密。在金融教学领域,一方面实践教学需要不断在信息化方面跟进实务,使其更好的适应互联网+时代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金融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必须以较好的信息化设施为基础。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显得十分迫切。目前西北民族大学这方面的矛盾已经在金融学专业的教学中显现。比如,采用在线教学平台的教师对学生的考勤可以采用手机签到,系统会自动保存一个学期的考勤,但是按照现行的制度,教学日志上的纸质签到表依然必不可少。这种现象在实验教学中更加突出。再比如,结合微课和慕课的教学中,需要更多手机来支持教学。有些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手机和WIFI快速查阅教师发布的一些资料,或是查找问题的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辅助学习的能力,但是学校考虑到所有专业的教学中,教师维持课堂秩序的需要,不允许教师上课携带手机,不允许学生上课看手机。

若想在互联网+时代,更好的推进金融学专业的改革,相应的制度调整不可缺少,只有合理制度才能产生合理的激励机制,使金融学专业改革的速度加快,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林立宏,段军山,刘英:构建财经类院校CFA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金融教育研究,2013(26):70-71.

[2]魏建国,李小雪,张泽华:互联网时代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当代经济,2017(11):110-11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