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4-05-07

彭中华

【摘要】数学是教育计划中的重要组成学科,而中小学阶段正是数学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提高中小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后续教学内容的开展。本文将以数学课堂中培养问题意识的意义为基础,对设置合理情境、发掘生活实际数学问题、寻找合理提问方式、营造良好提问氛围等有效培养策略进行分析,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 数学课堂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21-02

一、中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问题意识的意义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较强、知识点繁杂等特征,在中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讲解知识点不能及时掌握,课上学后课下就忘,不能灵活应用知识点等问题。而培养问题意识能有效改善上述问题。数学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学习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思考能力对日常生活有重要意义。针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如果仅仅是依靠“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这种学习模式,则无法达到目标,学生在其中仅仅是作为一种“知识储存者”的身份,而教师也沦为了书本的“搬运工”。树立“问题意识”,在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其思维上的运动,也会提高其思维发散能力,在拥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后,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在这种过程中培养了其自主学习能力。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设置提出数学问题的合理情境

目前数学课堂中,学生往往缺乏提问意识,这与情境设置不合理有直接关系,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引導者应当注意设置合理情境,以便学生提出问题。缺少提问环境,学生会没有想要“问”的欲望,更不存在提问之前的思考与提问之后的记忆,长期以往课堂环境死气沉沉。

教师需要为学生建立起合理的提问情境,由于数学学科主要特点就是进行数字、符号、公式之间的相互运算,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必然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职能,带动学生进入相应情境,从而激发出问题意识。数学内容多半是抽象与严谨相结合的特点,因此教师需要自行设立趣味情境。例如:在倍数关系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教具即——两个玩偶设置环境向学生设问:“有一天兔兔和妞妞一起去摘桃子,兔兔摘了5个,妞妞摘了10个,你知道他们的桃子之间有什么秘密。”此类联系教学内容的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课堂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

(二)发掘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学科尽管抽象,但所有知识点均在生活中有所体现,将中小学数学课堂里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设置现实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记忆。在熟悉的情境中,学生会有效降低对新知识的恐惧感,自发的探索其中关系。将陌生的数字关系转化为生活问题,例如:“小明和小丽一同去超市买苹果,小明买了2个苹果花了6元钱,小丽买了3个苹果花了9元钱,那只买一个苹果应该给他几元钱”,将数学问题反馈到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更了解知识的应用范围。

(三)课堂上留出提问方式时间

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往往一整节数学课都是教师在接连不断的讲解,学生被动的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理解、消化、记忆处理。过程中对于某一点出现疑问时,只能不得已放弃思考与提问,如果进行思考就无法跟上教师下一步知识点的讲解,如果突然提问也会打断正常上课进度。正是由于这种刻板思想导致其问题意识往往在没有养成时就被熄灭。因此教师也需要改变自身教学模式,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探究,不能只顾争分夺秒的讲课,也需要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从教师角度看,课上知识经过多次备课讲课很熟悉。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酌情等待其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的效果。

(四)营造良好提问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教学效果起到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学生踊跃提问,对其表现出的渴求知识精神给予表扬,很多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特点,在被激励的时候往往会迸发学习热情,激发自主学习动力。因此教师需要保护好学生提问的意识,让其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外部环境会直接影响人的内在情感,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大对学生动手、动脑、提问、观察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身份,培养其问题意识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现象,在增强数学学习能力的同时,与其他多门学科产生联动性,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推进了我国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殷芳,唐耀宗.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喀什大学学报,2017(03):104-107.

[2]汤贞敏.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态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6(07):10-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