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亲历探究过程体验领悟方法

时间:2024-05-07

【摘要】大部分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已经能算出结果,但是对于计算方法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他们个别会出现这样的错误:98-4=58 、24+5=74。出现这样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要突出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概念。

【关键词】亲历探究 体验知识形成 领悟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136-02

磨课要点

1.起点

知识起点: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认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加减法的意义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已有生活认知:

通过课前的调查,发现有部分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这一类题目,且口算方法多样化。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性学习。

思维特点:

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完成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掌握这一新知识。但是,对于单纯的口算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浓,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便显得尤为重要。

2.终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能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过程与方法:通过小松鼠采松果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与获得过程。巩固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1页~52页——《采松果》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如何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位新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出示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图片)大森林里住着松鼠妈妈和它可爱的松鼠宝宝。小松鼠一天一天地长大了,妈妈要带它去采松果,我们也去看看,好吗?

(板书课题:采松果)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松鼠一家采松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你们猜一猜松鼠妈妈采了多少个松果?松鼠妈妈采的比20多一些,比30少一些,谁来说一说?

师:小松鼠采的可比妈妈少得多,谁知道小松鼠采了多少个?

(在学生猜的过程中,教师逐步给予提示,直到猜对)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活动巩固旧知,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

1.提出问题

师:谁能根据松鼠妈妈和小松鼠采的松果提数学问题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问题一: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问题二: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问题三: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问题四:小松鼠采的松果和松鼠妈妈相差多少个?

……

(出示问题卡片)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和谐平等的交流气氛,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每个孩子得以畅所欲言。虽然有些问题的解决方式是一样的,但是学生敢于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述,一是说明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另外一个是表明学生的思维是明确的,并且能够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来表述同一个问题。】

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最先列出算式?

生齐:25+4=?

(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

(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你们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些什么呢?

师引导学生说出: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来解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师:大家观察三个问题及它们的解答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试说。

师总结。

【设计意图:当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擺、拔一拔”发现此类题目的具体的计算方法,自然生成“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方法:个位相加、减,十位不变”。用多种形式来说明以上总结的方法正确。】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第1题:(出示情境图)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再提出问题再列式解答。

2.第3题:(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3.第5题:想一想,填一填。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找出规律。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设计意图:练习题目以新颖、活泼的方式出现,增加了学习兴趣,活跃了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那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如何?

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评价。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性和发展性的评价,学生对自己在一节课中的表现和收获的自评,以及对他人表现的评价,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使学生既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又能共同体验成功,促进全体发展。】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思考、共同探究、共同感悟、共同进步。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生成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

本节课,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导入新课,穿插拟人化的动物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己去领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发展,注重学科间渗透。

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出现了一个减法问题有三四种不同的提问方法,从语言的不同表述方式上与别人有所区别。这体现当前的学科理念: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另外如编故事、阐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等,都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已超越原来所谓“数学”学科的范畴。

3.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在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与获得的进程。在算法探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选择口算、摆小棒或是拨计数器,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王大圣.经历活动过程,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J].科技创新导报.2014(07)

[2]李小琼.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4)

作者简介:

邱虹媚(1981年2月-),女,漢族,福建石狮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