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为中心”课堂建设下数学学习策略的运用

时间:2024-05-07

李增玲

【摘要】“学为中心”理想高效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互动”为中心,讲求教学互动、和谐共生……。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同时还要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对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迁移、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反思等学习策略开展数学学习活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学为中心  迁移  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2-0131-02

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同时还要掌握有效、恰当的学习策略,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下面结合课例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三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阐述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策略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一、迁移学习策略的运用

迁移学习是找到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相似性,运用已有知识的影响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迁移学习策略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广泛应用。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三是在学习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本信息窗呈现的是森林医生啄木鸟、喜鹊和黄鹂捉害虫的情景,提供了黄鹂捉了146只虫子,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只,啄木鸟比黄鹂少捉了12只三条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展开对“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学习。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初步认识了加减运算的意义,积累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少)几的数”的学习经验,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比较抽象,因此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复习旧知唤醒头脑里已有的学习经验的环节,通过迁移学习策略解决新问题。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少)几的解决问题时,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直观理解了二班捡的可以分成和一班同样多的和比一班多的两部分(如图1),从图形上学生理清了其中的数量关系:求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个?从二班捡的数量里减掉和一班同样多的就是二班比一班多捡的。随着思考的深入,学生进一步从数上理清了求二班比一班多捡了多少?也就是求15比10 多多少,要求15比10 多多少?就是要从15里面去掉10,所以用减法计算。

因此,这节课的开始,教师创设了复习旧知的环节,引导学生回忆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少)几”的问题时,通过动手操作直观理解“直观理解了二班捡的可以分成和一班同样多的和比一班多的两部分”。学生在初步尝试解决新问题“黄鹂捉了146只虫子,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只,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的环节时,就能主动从头脑里检索到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少)几的学习经验,利用迁移类推,通过摆纸条的直观操作活动,发现可以发现喜鹊捉虫子的只数也可以分成和黄鹂捉的同样多的和比黄鹂多的两部分(如图2),从而为进一步分析数量关系奠定直观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喜鹊捉的虫子数就是把和黄鹂捉的同样多的部分和比黄鹂多的部分合起来,求两部分合起来的数量用加法解决。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活动经验和学习方法,为学生迁移学习奠定知识和思维基础。这样,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的深入,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就会有不断的积累,迁移学习就会在学习中自然发生。

二、动手操作学习策略的应用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决定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动手操作的学习策略。这节课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在解决数量比多少的问题时经常犯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因此创设一个通过直观操作来理解喜鹊比黄鹂多捉38只虫子的含义,通过摆纸条,观察、分析摆好的纸条图(如图2),学生直观理解喜鹊捉虫子的数量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和黄鹂捉的虫子同样多,一部分是比黄鹂多捉的,要想求喜鹊捉的虫子数,就是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从而得出数量关系:喜鹊捉的虫子数=和黄鹂捉的同样多的+比黄鹂多捉的,喜鹊捉的虫子数=146+38。

笔者在部分教师的课堂实施中,发现学生动手操作时,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部分学生选用纸条时,用短纸条表示喜鹊捉的虫子数,长纸条表示黄鹂捉的虫子数,在借助纸条分析数量关系时,就出现了用减法列式的错误;二是部分学生把两条纸条接在一起,这样的操作导致他在纸条上找不到喜鹊比黄鹂多捉的虫子数38;三是动手操作纸条完成后,自己完全脱离刚才的操作,随便列一个算式,也就是做不到数形紧密结合,最终理不清数量关系,建立不了这类问题的数學模型,再遇上这类问题,仍然不会解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在于授课教师对动手操作活动不作深入预设与思考,只是为了动手操作而动手操作,不注重活动实效,不去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不追问为什么。学生热热闹闹操作一番,然后抛弃操作,或靠教师讲授、或靠学生抽象的去想,列出算式,就匆忙结束新课的学习。

为避免出现形式化、无效的动手操作活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聚焦数学本质特征的关键部分,做到数形紧密结合。在这节课中,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选择哪条纸条表示黄鹂捉的虫子数146?(用短纸条表示);两条纸条怎样摆放更清楚地看出谁多谁少?(上下摆放并左端对齐);在纸条上找出喜鹊比黄鹂多捉的虫子数38只?能用一句话表示出纸条所表示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吗?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操作,才会在在头脑中更好地建立起表象,并做到数形紧密结合,并深刻理解数量关系,自主建立这类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合作交流学习策略的应用

合作交流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合作交流是促进学生思维相互激发和相互补充的关键。

在组织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独立思考与个人观点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合理的程序安排和清晰的过程目标是有效合作交流的保障。如果教师不细致设计合作交流活动,教师的过程性目标达成意识不强,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往往容易出现只注重形式,忽略了参与的质量和效果,要么没有价值,要么空洞肤浅,要么走马观花,使合作交流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局面。

这节课中,基于学生的思维层次不同、问题中数量关系难以理解的思考,安排了两次合作交流。第一次合作交流安排在摆纸条环节,学生独立尝试操作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同位互相说一说为什么这么摆、给同位指指纸条上表示多捉38只的部分、在表示喜鹊捉虫子数量的纸条上能找到146只吗?通过本次合作交流,完成数形紧密结合。第二次合作交流安排在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思考探索后,组织全班研讨。找几组学生展示、自主讲解,把所有的想法展示出来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追问、优化,引领全班学生深入思考,最终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喜鹊捉的虫子数=和黄鹂捉的同样多的+比黄鹂多捉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就是这个数+多出的数量。

正如在这节课中,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数学思维的发展。当教师把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合作交流的目标时,其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学生的理解、对课堂的把握和组织势必进入更深的层次、教学质量与效果也将随之提升。

四、反思学习策略的应用

反思学习策略是应课程改革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反思性学习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影响深远。反思学习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反思,从小发展学生反思修正能力和习惯。

在这节课中的每项学习活动中,教师适时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检查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及结果,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你和他的想法一样吗?你刚才的方法有什么需要完善的?通过反思,学生发现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学习策略的偏差,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调节和修正,积累正确的学习策略与方法,以便学生改进以后的学习。

总之,“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在课程实施时,要以目标为导向,主问题(任务)為驱动,站在整个小学阶段的高度上,运用联系的视角,吃透教材内容,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经验,设计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案,为学生创设科学、合理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