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林志娇
【摘要】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关键学科,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基础的数学技能、运算方法以及数学思想。而方程式教学属于小学数学阶段的关键组成,并且对学生中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学习影响至深,所以对这方面知识的讲解不可忽视。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清目前小学数学方程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找准原因且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方程式教学有效性,帮助学生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方程式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5-0104-02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接触到的方程式教学作为简易方程式,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小了解方程式的概念与树立方程式的思想,掌握简单的方程式求解过程,为后面中学阶段的方程式学习打好基础,有助于初小数学知识的有效衔接。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对方程式教学提高重视,认清当前方程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提升方程式教學实效,帮助学生打下坚实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方程式教学存在的不足
1.对方程式解题的价值认识不清
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在学生小学前期阶段的课程教学中会将重点放在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方法与技巧方面,希望学生能更熟练地掌握这方面数学知识,而对方程式的学习完全集中在五年级之后。而且现阶段小学数学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方程式教学内容、应用题,均为非常简单的基础型知识,很多题目小学生完全可直接利用前面所学的加减乘除知识便能算出答案,所以不仅无法感觉到方程式解题的快捷有效,甚至会觉得多此一举,自然对方程式解题的价值难有清楚认知。
2.对方程式教学不够重视
纵观小学教学内容的编排,会发现方程式教学并非其中主要的教学重难点,很多简易方程题都能通过算术知识予以解答,所以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对方程式的教学仅仅是按照教材讲解即可,并未深入拓展,对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掌握不甚看重。此外,在期末考试中利用方程式解答应用题的题型并不多,也就让学生感受不到方程式解题的重要性。正因为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教学浅尝辄止现象普遍,只需学生了解基础概念与浅显的方式方法即可,更具难度的内容留到初中阶段学习。
3.思维禁锢导致难以学以致用
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所有接触的数学知识主要围绕加减乘除的算数知识,而到了五年级之后立马要接触全新的计算解题方式方法,学生的内心难免会出现一定的抗拒,短时间内难以接受,主要是因为四年级的算术学习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禁锢,而定型之后的数学思维一时间无法改变,用方程式解题又担心出错,所以针对性的练习也会变少,久而久之对方程式的应用显得不够灵活,难以实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方程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1.优选科学的教学衔接方式
综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来看,方程式相关教学内容的出现略显突兀,并没有自然过渡的衔接,明显对学生在学习方程式知识点之前需要掌握的知识、经验考虑不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则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对方程式思维与解题方法的匮乏性,所以需要适当放低要求,由易到难做好过渡,对方程式教学内容予以合理编排。
在向学生首次介绍方程式前,可设计一道可用传统方法解答,也可用方程式解题的例题,比如有两本书一共300克,其中一本书重140克,请问另外一本书的重量是多少?这一问题对于学生来讲非常简单,用传统的解题方法也能快速作答,此时教师便可导入方程思维,列出方程式140+x=300进行解答。通过过渡自然的教学衔接,能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传统解题法与方程式解题法的区别,有助于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方程式教学中,尤其是前期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得苛求学生立马理解与掌握方程式解题思想与方法,学生能够树立方程意识便可。而在后续的教学中则可多用传统解题法与方程式解题法进行比较,促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方程式解题的便捷性与直观性,自然而然地“拥抱”方程式。
2.注重知识与思维的关联
对方程式的教学不可能完全抛开之前所学的数学知识内容,因为数学知识点之间潜藏着众多关联性,所以为了提高方程式教学实效,教师要注重在知识之间与数学思维之间的关联。从小学数学新教材来看,各章节知识的编排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却未能领悟教材编排意图,依旧将各部分知识以单独模块化的方式进行讲解,如此不仅导致学生的理解难度加剧,也难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利于教学实效性提升。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方程式教学,由于学生之前未接触过方程式,并且该知识点与前面所学区别较大,再加上小学生对新思维的接受能力有限,倘若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各个知识点与数学思维之间的关联,那么学生将很难理解。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对方程式知识的理解,教师要着重强调数学思维的关联,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全新问题,进而理解新的方程式解题方法。比如,在求解7x+13=41时,一开始学生会觉得比较难,此时教师便可联系过往学过的知识对方程式进行拆分,将其视作为y=28,7x=y,通过将复杂方程简化为多个简单方程的过程,能让学生直观了解方程式解题的思维过程。
3.逐步教授方程技巧
利用方程式解答问题需要格外重视技巧。在小学生对方程式解题有一定了解之后,教师便需要针对联立方程、方程变形等方面的技巧逐步教授,进而助力学生吃透方程式解题的数学思维。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联立方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方面的忽视导致学生只学会模仿,难以举一反三;尽管学生能够掌握联立方程的方法,但是对变形技巧掌握不足,导致能简单、快速解答的问题复杂化,不仅拖慢了解题速度,还会无端出现诸多错误。所以,教师要更重视方程变形技巧,促进学生的理解。比如30x-45+15x=135,该方程式可先约去最大公约数15,方程式可变为2x-3+x=9,如此能有效缩减计算量,然后通过合并同类型转变为3x-3=9,再两边同时加3得出3x=12,从而得出最终结果x=4。通过列举更多此类例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其中的合并转化过程,能明显提升解题效率与正确率。因此,在方程式教学中应当循序渐进,在学生初步建立方程式数学思维之后,便可逐步教授其一定的方程式解题技巧。
4.创设生动教学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对方程式知识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师可尝试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去促进学生提高课堂参与度,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的导入有效性,助力学生对方程式解题方法的理解,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应用。比如,在讲授方程式知识的前期,教师便可从等式着手,用天平这一教学道具辅助教学。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天平、砝码的概念与用途,学会如何用“>”“<”“=”来表达天平的状态。然后,教师可采取增减天平两端砝码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用方程列出关系式。如教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上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上30克的砝码,询问学生右边还需放多少克的砝码才能保持平衡。通过直观观察天平的状态,学生在此情境中能快速理解已知数量之间的关系,等号的两边便是天平的两端,从而轻松列出50=30+x的方程式,算出x=20。可见,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对方程式的理解会更加直观与深入。
5.适当增加方程式作业
大部分小学生虽然已经学过了方程式相关知识,但是在解答具体问题时依旧不太敢用方程式去解答,很大原因在于平日对方程式的练习太少,难以举一反三与实际问题结合,同时还存在作业虽多但重复性强,难以体现出作业的价值与培养重点。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作业练习的配合,唯有通过布置作业才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方程式教学之后对课堂所授知识进行梳理,收集更多生活化资料,对作业问题进行巧妙设计,并且要求学生用方程式去解答。当然,作业的布置也要讲究技巧,在最开始接触方程式时,教师可布置基础化、简单化的问题,让学生能逐步理解与掌握知识,唯有打好坚实基础才能不断前进。后续则可结合教学内容逐步提高难度,将作业重点放在发散学生思维方面,强化学生方程理念。比如,最开始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是3x+5=20、4x-7=19等計算题,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方程式变形技巧,提高求解效率;后续则可布置具体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列方程式进行解答,如:小明与小红上学的路程一样远,但小明骑自行车上学,是小红走路上学的速度的3倍,所以当小红以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出发15分钟之后小明再出发,最终两人同时到达学校,请问两人上学所花时间分别是多少?这一问题如果用传统方法解答会非常耗时且难以分析,教师则可要求学生列方程解答,首先找出其中的等式关系,也就是两人的路程相等,便可结合以前学过的“路程=速度×时间”知识列出方程式,假设小红所花时间为x,那么小红的路程就是5x,小明的路程则是3×5×(x-15),两者路程相等则为5x=15×(x-15),经过计算便可求解出具体的时间。
三、结语
综上,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方程式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价值,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数学思想与逻辑思维。数学作为一门实用、严谨的学科,通过方程式教学可明显促进学生认知能力、解题能力的提升,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尝试采取优选科学的教学衔接方式、注重知识与思维的关联、逐步教授方程技巧、创设生动教学情境以及适当增加方程式作业的策略,提高方程式教学有效性,为其今后的数学知识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仲慧君.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探析[J].名师在线,2019(23):23-24.
[2]殷翠丽.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方程化”题组的教学方法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17):13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