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尹满海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应用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生活化教学法,把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和生存经验等与初中《道德与法治》书本知识紧密结合,经常性地、有意识地、有规划地将生活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去,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趣味化生活情境体验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富有生活的气息与活力的综合实践运用中提高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法治意识。学生在对生活的丰富的观察和体验中获得探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互动探究中塑造个体的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可能生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生活化教学 探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2-0034-02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不能常态化进行,教师选取的教学素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贴合度不高,导致《道德与法治》课堂不能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没有系统科学的评价机制,导致组织松散学生游离于课堂内容之外,学生习惯于讲授型课堂对于生活化教学信息难以准确回应等等。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教育价值取向影响了学校生活化教学的推广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具体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知识目标的实现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忽视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历跟生活情境体验的碰撞中深度学习,不能做到让学生在分析、应用和创造过程中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不能促进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的生成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构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习惯于以终结性的评价方式为主,尽管学生最终通过死记硬背获得了很高的分数,并不能保证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法制意识的形成,应试教育的终结性评价直接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推行,限制了生活化教学的时空。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多元化评价机制和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在生活情境的丰富体验中生成核心素养。
2.教师的知识视野和能力素养影响了生活化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法律、心理、历史等交叉性跨学科知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知识视野决定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广度、深度和宽度。比如在教学《品岀情感的韵味》时,教师需要结合心理学知识和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跟学生一起分析实际生活案例的具体体验中获得安全感、幸福感、道德感、敬畏感和恐惧感的概念认知,而案例分析的具体体验的生成,可以在真实案例的角色扮演中获得,可以在视频展示案例的互动讨论中生成,在生活化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开发中,拓展学生生命的广度和深度。而教师自身的知识视野的局限和能力的缺失,就会导致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过于粗糙和一笔带过,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部分教师虽然深知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设计时,无法将知识传授和生活资源有机融合,导致课堂生活化流于形式,课堂秩序松散,无法达成预期教学效果。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内外合力共建规范生活化教学管理模式
教育的本质在于艺术的激励和唤醒生命的成长,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社会要改变唯分数论的终结性评价机制,通过多元化评价机制和形成性评价激励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形成,引发学生的学习期待,促进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社会、学校和教师要更新理念,加大对生活化教学的投入,比如生活化实践活动的举行、教学设备的配置、生活化教具的准备等等,促进学生在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构建核心素养。比如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学校可以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到看守所去参观并听听警官的教育讲座,在实际情境中形成的强烈心理感受相比学校的的照本宣科,教育效果要好很多。可以组织学生到养老院进行一日爱心活动,在稍显稚嫩的生活爱心行为中,将爱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精神花园里。
(二)教师要全方位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能力
1.培养教师多维开发和深度挖掘生活化教学资源的能力
生活化教学资源是教师展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丰富的生活资源有利于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和游戏性,在多维化情境体验中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以社会热点新闻为抓手辐射整合生活资源,在课前三分钟的新闻播报中促进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享、评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选用社会新闻作为生活化教学资源,一定要注意社会新闻本身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社会新闻作为生活资源的穿插,要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服务于趣味化课堂的设置和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不可本末倒置导致停留于新闻内容而完不成教学任务。[1]比如在教学《服务社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用多媒体视频,播放以钟南山为首的最美逆行者们奉献自己的力量争分夺秒挽救生命的精选新闻事件,让学生在观看和互动对话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支撑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从而明白服务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实现本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的正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要深度解读教材,在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开发的生活资源进行有效分析中挖掘生活资源背后隐含的深刻教学意义,寻找生活化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将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直接经验建立有效联结,在对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形式的把握、生活化资源的取舍等多元化考虑中,实现生活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培养教师自觉形成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如今高端科技日益应用于生活方方面面,教师应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增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运用精彩的小视频和丰富的多媒体创设情境,在多元化社会资源的帮助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可以选用“盗用父母账号打赏网络主播”的真实案例小视频导入课堂,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多媒体的震撼效果和创设的具体生活情境体验中,加强学生的是非对错的认知,对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自我心理素质的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注意多媒体信息技术是生活化教学情境设置的工具和辅助手段,不能滥用,要坚持适度性原则。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生活情景剧来丰富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形式,帮助学生对教材的重要内容形成深度情感体验,强化学生的知识认知。比如在教学《情绪的调节》这一课时,可以结合“探究与分享”模块的内容:小平因好朋友将自己的秘密告知他人,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情绪,组织学生进行情境剧演练。教师让小组中的一个学生扮演小平,其他成员分别扮演小平的好朋友、被告知秘密的路人,还有劝慰者和评价者,要求“小平”必须通过各种真实的的言行艺术体现悲伤、奔溃、愤怒等各种情绪,其他成员要假意言行回应,在互动对话中推进剧情深入。[2]这种具体深入的情境体验让小组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告密事情的恶劣影响和消极情绪对人的伤害,在表演剧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全面理解,在对知识的实践应用中生成学生对情绪调节的正确认知水平和培养恰当的情绪表达和调节能力,从而生成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
3.构建民主型“学习共同体”师生关系
双减政策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应该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蹲下身子构建民主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应该再用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耗尽自己的职业热情和枯萎学生的青春。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自身,在创新课堂的设计中,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让师生共同成长,在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应用、创造的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互动对话思维碰撞,共同实现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3]。教师在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设置中,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开发、选择、挖掘、创新使用。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让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主体,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成长的主体,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4.确立高阶思维发展的单元教学目标
双减政策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课堂中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应该停留在传统教学的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能力简单的培养层面,应该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思考、分析、运用和创造”,作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学习核心目标,指引生活化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核心目标的确定,决定了师生在教学内容的互动对话时,在生活化情境的深刻体验中进行个性化的认知,在综合性活动的运用训练中构建道德品质素养和人法治意识[4]。
三、结束语
教师应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认知和树立法制意识的同时,践行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理念,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成为五育一体[5]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在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中,将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范雅萍.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林芝.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14.
[3]韩来敬.教学生活化途径管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2):19-20.
[4]李庆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学周刊.2019(8):101.
[5]苏雪.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8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