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何丹涛
【摘要】随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将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在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发挥学科育人的教育导向。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结合,能够让德育教育实现对学生阶段性、系统性的思想指引和价值塑造。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德育渗透 德育缺失 重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2-0040-02
在应试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结果导向,导致学科教学陷入到功利化教育中。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注重知识技能和学科育人的并重发展。在小学数学的阶段性课程教学中,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指引,通过教材德育元素,实现对学生的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德育教育,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和心理建设。
一、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过分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导向,走入到教育的功利化误区中。教育的教学目标是立德树人,在必要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通过应用技能和价值指引,培养学生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心理建设尚处在对外界的探索阶段,教师在立足学科主线知识技能的教学中,发掘数学教材背后的德育元素,为学生树立起明确的价值导向。通过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优势互补,发挥学科教学的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能。让学生在系统性的知识学习中,得到科学性的思想道德指引。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再局限在口头讲解教学,而是立足学科教学,整合德育教学资源,实现对学生全方面的思想教育。在学科知识和德育教育的综合教学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
(一)教师自身缺乏对德育的认识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并不能对数学德育元素进行深入发掘,导致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更多的还是依赖于教材德育元素的刻板化讲解。教师注重的是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忽略了将数学知识和德育元素的深入结合,无法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感受到数学学习背后的隐性德育教育。教师对教学教材的德育元素不能做到深入发掘,让数学教学的德育教育流于表面的说教。其次,教师缺少将知识技能和德育教育深度融合的意识,不能抓住学科特点和德育元素,无法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深层内涵。
(二)渗透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德育教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不能以成人的思维进行德育教育。思想道德和心理建设需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才能够对学生进行层次渐进的意识指引。教师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无法认识到教育主体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思维,导致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成人化的思想指引,让学生无法得到直观的认知理解。教师对于德育的思想认知也只是停留在感知学习的阶段,而无法通过思想价值的指引,完成对学生人生理念的塑造。教师在德育渗透时,没有考虑到教学主体的心理思维,盲目的德育渗透难以达到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导。
(三)缺少模范榜样的德育引导
德育是抽象的教育概念,对于学生而言,很难产生直观的形象认知理解,这也导致了学生在思想认知和行为模式下缺乏明确的典范引导。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集中在行为模式的引导和思想价值的指引,忽略了为学生树立起明确的德育模范引导。行为习惯和思维认知是相互作用,通过行为典范的树立,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学习,让学生在生活形象的认知中,约束自身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思想价值。通过行为模式的养成促进思想价值的塑造,通过思想价值的理念,践行良好的行为方式。教师在数学的德育教育中,需要将抽象概念进行具象化的指引。在数学德育教育中,教师缺乏榜样典范的树立,让学生缺少对德育行为榜样的形象认知,造成了数学德育教育的缺失。
三、小学数学中德育教育的重构策略
(一)深挖教材元素,促进学科融合
在小学数学的德育教育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整体知识建构,提炼文本内容的德育教育元素。通过教学设计,将数学知识和德育教育相互融合,在数学教学中完成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引导。教师在德育教育渗透中,不是一味地刻板说教,而是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德育教育背后的思想内涵,教师抓住学科特点和德育元素,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背后潜藏的思想内涵[1]。例如在“分数”的教学中,分数是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很难产生直观的认知。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孔文举让梨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如果是一个西瓜怎么分给四个人?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通过切西瓜、榨西瓜汁儿等方式,了解和认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含义。随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孔文举的梨儿也可以通过均分的形式,让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相同的一份,但是孔文举为什么会做出让梨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样的思想价值让其做出这样的行为。随后教师在数学的学习中,为学生引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悌仁爱和谦让的思想美德,帮助学生树立起形象的价值榜样典范。教师避免枯燥性的说教,而是抓住学科特点结合德育元素,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深入思考,德育故事背后隐藏的思想价值内涵。通过学科知识和德育的系统性教学实现对学生思想价值的指引。
(二)情境表演,深化行為认知
在数学德育渗透中,教师推行生活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抽象概念,通过生活情境的类比认知,提升学生对正确行为方式的理解[2]。在生活情境中,教师避免成人思维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情境的认知学习,以自身的生活认知经验理解德育教育的价值内涵。例如在“小数乘法”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算术原理。为了便于学生的认知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中买卖文具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生活认知经验去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指导学生在情境表演中还原生活场景,以生活化的思维去理解数学原理。例如学生在生活中表演买卖文具的情境,一支钢笔3.5元,5支钢笔需要多少钱?学生通过以往整数乘整数的类比思维,解读小数乘整数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学生立足生活经验的认知学习,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生活原理。随后教师继续鼓励学生进行情境表演,4支钢笔只要14块,但是老板算错了数字,多找了你2.5元。教师提问学生,别人多找你钱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呢?教师从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拓展到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指导。通过换位思考的形式,帮助学生塑造诚实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通过生活情境的教学,深化学生对抽象数学的认知学习,同时提升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行为认知。
(三)信息教学,拓展德育内容
在数学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教学整合数学知识和德育元素,围绕数学德育教材内容,立足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延伸,扩大德育元素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将数学德育教育的口头讲解转变为多媒体影视音画等形式的形象呈现,小学生的思维认知依赖于具象认知,而多媒体的影音视频、文字图画等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信息教学,对教材德育内容进行深度拓展,扩大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广度。例如在“元角分”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纸币的历史发展,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教师在元角分的讲解过程中,发掘纸币背后的人文思想内涵,让学生认识到纸币不仅是金钱的定义,还是中国文化和民族意识的结合。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发掘纸币背后著名的景点文化和人文内涵。例如教师对第四版人民币的人物故事进行发掘,对各个民族、不同行业的人物模范进行细致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平等、团结的国家文化意识。在欣赏祖国风景的时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围绕教材德育元素,拓展发掘德育元素背后承载的思想文化,提升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内涵。
(四)生活实践,塑造行为意识
在知识理论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生活实践,促进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教师为学生布置生活社会实践,塑造学生正确的行为意识,巩固学生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模式。譬如,教师以节约用水为主题,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对自己家庭每月的用水量,以及生活中浪费水的行为进行数据调查分析。通过自己对生活用水的观察记录,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3]。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主题,引导学生灵活应用计量、比例、统计等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技能实践。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学生对生活中浪费行为的深刻认知,将节约用水的口号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树立起积极的环保意识。在现实生活的实践认知中,培养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四、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重构数学德育教学体系,立足教材知识,发掘拓展德育元素。在创新教学设计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发掘德育思想內涵,为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姜福玲.探析小学数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J].2019(4):24-25.
[2]张晓红.小学数学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3):1.
[3]王晓明.凸显德育渗透 培育数学素养——以“运算定律再认识”磨课为例[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21(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