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融合劳动教育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4-05-07

【摘要】在当前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积极改进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模式,创新理念和教学方法也是广大教育者需要重视的一项新课题。劳动教育在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因为劳动教育在新时期下,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界希望通过劳动教育和知识教育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所以本文就从如何利用初中数学课堂来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和精神,深化数学的教育功能进行探究,分析进一步实现学科教学与劳动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新方式。

【关键词】初中数学  实践教学  劳动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属陇南市2021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初中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行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初中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行动研究,课题编号:LN 【2021】126。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6-0091-02

一、初中数学课程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应试教育机制使得当前国内的教育体系进入到了瓶颈期,就是教育中过于注重结果,师生和家长都过于重视学业成绩,忽视了教育过程,忽视学生能力素养的综合提升和成长。以学业成绩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显然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虽然学生的成绩上升了,但是对于数学的本质认知和综合能力却没有一同上升。忽视了学生自我探究思考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反而导致学生既没有提升成绩,也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随着新课程教育体系的变化,教师对于教育教学也有了新的认知,要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成长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既要重视学科知识教育,也要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更要注重德育的渗透。

(一)初中教学与劳动教育关系密切

不可否认数学知识在人类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帮助人们逐步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也同時促进了数学理论体系的深入发展和建设。中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流传下了诸如“结绳记事”“曹冲称象”“发现圆周率”等事件,古今中外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和工具的事件数不胜数,各种记载和蕴含了优秀数学智慧的实践劳动故事也处处可见,比如在古埃及金字塔中,其塔顶到塔底的分布规律就显现出了等差数列分布的数学关系[1];在我国的08年奥运会中建设而成的水立方又呈现出了多面体复杂的几何关系和几何图案的魅力,看似简单的建筑构造却是需要相当多的几何公式的计算才能逐步完成的。所以说,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当前的中小学数学教育中,通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理念,结合一些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情感、知识、实践等多方面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核心素养和劳动教育结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由于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和原理还处于奠基阶段,知识并不会过于复杂,很多数学原理同样也能在生活中找到实践背景,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些实际的生活劳动场景,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掌握数学的实际应用办法,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而初中生在思维方面,更多的是以直观形象的思维占据上风,在逻辑抽象思维方面发育还不够完善,所以通过劳动实践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显然会让他们对于知识结论更加明确和深刻,也能体会到数学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积极在生活中尝试运用已经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切实的提升学生实际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进步。

二、初中数学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措施

(一)利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强化学生劳动意识

带领学生积极接触生活中的实践劳动场景,让学生感受生活劳动背景下的数学作用,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同时引导学生积极的发现和探索在实际劳动中有关数学原理的相关应用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激发学生的实践操作意愿,让学生可以自主的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来验证数学原理,教师也需要积极研究教材内容,通过成分的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内容来为学生讲解好有关数学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比如利用两点来确定一条直线,同时也可以将其应用在生活劳动当中,“一根木条要顺利的固定在墙壁上至少需要两个点的固定”;农民在耕地种植的过程中,会先拉线保证坑窝都处于竖直一条线;木匠在处理木板时,会先利用墨盒在木板上弹出线路,保证锯木板的时候可以保证平整竖直[2]。这都是简单的数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而正式因为这些知识原理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提高社会生产建设的效率。

(二)结合学科精髓,展现劳动意志品质

现代数学知识的大厦都是通过前人的努力和辛苦付出得来的,数学的起源、发展都是经历了诸多的坎坷和波折才最终得以呈现在世人眼前。而这些精确的结果、公式都是依靠诸多数学家们坚毅、严谨的意志品质所换来的,而这些品质也正是劳动精神的重要体现。要了解和学习数学学科,需要学生通过不断地整合信息、自主的思考探究,然后经过实践探究来获得最终的结果,当然其中还会涉及到推理、抽象运算等诸多难题,是一个非常考验人类毅力和耐心的问题,所以说数学学习其实也是一场脑力和体力的结合训练。因为无论是从前人的实践验证还是数学的学科特点来看,数学精神意识都与劳动精神十分相似,所以教师将劳动意识和精神渗透到数学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逐步树立起攻坚克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在初中接触到“随机事件概率”的学习验证的教材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前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整理数学历史中十分著名的抛掷硬币的试验案例[3],并搜集相应的数据验证表,然后将其带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学中,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入教学,“历史上很多数学家、统计学家都利用硬币来做过大量的正反统计实验,我们不难想象其实抛投硬币来观察正反面的数量,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随机生成器,那么同学们从数据表格中可以发现什么(利用PPT来展示之前搜集的抛投硬币的案例数据)”。学生根据展示的表格数据发现,在经过了很多次的硬币抛投之后,次数越多,正反面各自出现的频率就会越来越接近于0.5。这时候教师再让学生观察这些统计者抛投硬币的次数,如德摩根、费勒、皮尔逊等学者都是经过了数万次的抛投之后才获得了这些实际的数据,看到这里同学们都有什么感想?学生这时候都会联想到自己抛投硬币数万次的概念,觉得那应该是一项十分耗时、耗费精力和实验,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顺道总结:这些学者的最终研究成果很重要,但是他们的这种严谨、坚韧的科学实验精神也同样重要,在每一个数学结果的背后都是众多学者们付出诸多努力和汗水所得来的。

(三)结合数学原理,让学生学以致用

虽然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前辈伟人们的精神,讲述事迹故事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主探究、实践动手的劳动挂念,但是这种观念和形式往往也只是局限于“听劳动”和“感悟”的过程中,都是处于意识层面,缺乏实际活动真实理性感受,学生自始至终还是会缺少真正的数学和劳动品质。所以渗透劳动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延伸教学方法,而初中的数学教材中就含有大量的实践探究和证明活动,这些活动都需要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教师就需要将课堂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生活场景当中,让学生亲身的体验过程,明确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从实际操作中明确体会劳动精神。比如在接触到“直角三角形知识”的教材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类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师,实际利用原理知识来测量真实的物体。如在测量教学楼、旗杆等物体时,一般难以利用直接测量的方式来了解物体的高度,所以就需要通过一些其他的办法来另行测量。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先拟定具体的执行测量方案,然后准备相应的工具和人手来进行现场的实际测量,最后形成数据来验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的活动,也是可以真正的应用到实际活动当中。在方案制定中,学生现实利用三角函数和相关的知识来建构模型,然后自主的准备需要用到的工具(卷尺、量角器、绳子等)。到了现场实际测量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原理,测量需要用到的数据,最后通过已知数据和公式的结合,获得了物体的高度。而通过这类实践验证活动,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中的劳动,也明白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

三、结语

在新时期的教学理念和任务目标中,教师需要积极的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发展观念,同时自身也要正确的看待數学知识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要积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精神, 把控好开展劳动教育的时机。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待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实践探究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朱术磊.智慧·价值·文化:劳动教育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内生意义[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9(13):19-21.

[2]林晴岚,张洁,陈柳娟,等.“五育”与中学数学教育的融合[J]. 高中数学教与学,2020(20).

[3]蓝扬.初中数学教育中融合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34):52-53.

作者简介:

赵红芳(1987年-),女,汉族,甘肃礼县人,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数学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