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会治理视域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时间:2024-05-07

张丁 宋鑫鑫

【摘要】文章以社会治理为现实背景,在明确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实践育人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实践育人面临的困境,以及实践育人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研究,旨在为构建符合社会治理视域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实践育人需求的模式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社会治理  共青团组织  实践育人模式

【基金项目】北方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2-0001-02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逐渐成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发展问题。虽然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一些困扰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渐被解决,社会治理也逐渐向法治化治理方向发展。但是,近年来开展的以基层治理为中心的社会治理实践表明,我国在社会治理方面仍然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一些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在不断地挑战现有的社会治理能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要基地,其能否按照社会治理的需求培养尽可能多的高素质人才,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治理尤其是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进而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在高校的育人主体和机制中,共青团组织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且拥有良好的育人优势,应当通过实践育人模式来提高本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效果,为社会治理工作开展提供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一、社会治理视域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实践育人的必要性

(一)实现育人职能的需要

共青团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培养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以立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政治素质足够强大、专业素质足够扎实、理想信念足够坚定的青年人才为使命和责任的组织。在平时的育人实践中,高校共青团虽然能够根据党组织的指导,结合青年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实学生的经历。但这种活动对学生团员的社会实践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效果却并不理想,进而影响到了共青团组织育人职能的实现。因此,共青团组织有必要开展实践育人活动,通过实践性强的活动来引导和督促青年团员提高自己的实践意识和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治理的需要。

(二)充实社会治理人才队伍的需要

伴随着我国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的逐步转移,以基层治理为中心的社会公共服务类人才的需求量会呈现出持续性的增加,这势必会增加高校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人才培养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除了通过各种类型的课程来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治理专业知识和意识以外,还需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治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社会治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掌握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共青团组织作为高校育人的主体之一,应当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将以实践为主作为日常育人活动开展中的重要思想指导,以此来充实高校社会治理人才队伍培养的能力和效果,不断输出大批优秀的社会治理人才。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实践育人面临的困境

(一)团组织内部实践育人认知不统一

高校内部的共青团组织拥有明显的组织架构,即按照校、院系和班级三个层级分别设立相应的团组织,分别负责不同层级的团组织活动。虽然这种明晰的层级划分为团组织活动的整体管理和灵活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但也增加了团组织内部关于实践育人认知出现偏差的可能性。例如,受不同职能分工的影响,不同层级的团组织会站在不同的立场或者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实践育人,进而产生不同的理解,最终导致团组织内部对实践育人的认识出现较大的不一致的情况。认知不统一的问题,会投射到团组织内部成员关于实践育人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影响到其在实践育人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使最终的育人结果偏离预期的效果。

(二)团组织实践育人方案不完善

鉴于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持續增加,高校从不同方面明确了育人的方向和目标,并制定了学校层面的育人方案,对各教育教学主体应当承担的育人职责进行了细分和明确,这其中也对高校团组织的协同育人职能进行了规定。但是,高校关于共青团组织如何开展育人尤其是实践育人缺乏针对性、详细性的实施方案,导致各级团组织尤其是院系团委和班级团委对实践育人工作的具体开展内容和方式缺乏清晰的把握和科学的落实,最终影响了共青团组织实践育人的效果。同时,这种因为育人方案不完善而造成的育人效果偏低的情况,较大程度上削弱了相关人员进行实践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团组织持续进行实践育人缺乏足够的动力支持。

(三)团组织实践育人活动评价缺失

目前,高校对团组织实践育人活动的定位不够清晰,对于如何开展和持续优化共青团组织的实践育人工作缺乏科学而准确的谋划,这就导致团组织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缺乏相应的保障。就活动开展而言,团组织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活动的策划和开展环节,对活动在团员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作用发挥情况缺乏基本的跟踪调查和及时评价,导致团组织实践育人的效果难以精确地被掌握,进而限制了下一步实践育人活动开展的内容优化与效果提升。虽然部分团组织会在活动结束后撰写活动总结,对活动的得失进行梳理汇总,但这种分析往往只是经验性的总结,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优化方式等内容缺乏深入性的分析论证,弱化了实践对育人活动开展的促进作用发挥。

三、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实践育人的具体策略

(一)深化团组织内部实践育人认知

形成清晰、统一的认知,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实践育人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共青团组织内部存在的认知不统一的问题,要重点通过常态化的沟通交流和集中学习加以逐步解决。首先,明确实践育人的目标和方向。方向和目标统一,是行为一致的基础。不同层级的团组织或者统一层级的不同团组织只有保持对实践育人的正确认知,才能够在日常的育人活动中贯彻实践育人的要求。在实践育人活动开展中,校团委要充分履行自身的思想和行为统领会职能,明确团组织应当承担的育人职能,并对各部门、各院系团委应当承担的育人职能进行详细的划分,解决院系级团组织内部的认知不统一问题。其次,强化实践育人重心下移。班级团委作为高校团组织的最小单元,也是团组织育人的主要着力点。校团委和院系团委要加强对班级团委实践育人行为的指导,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指导来促进班级团委思想认知的提升和统一,促使其对实践育人产生正确、统一的认知。

(二)完善团组织实践育人方案

共青团组织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应当常态化地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切实履行团组织育人的职能。考虑到实践育人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要求,高校应当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专门的实践育人方案来指导各级各类共青团组织开展实践性的育人活动,促进常态化实践育人职能的履行。首先,制定团组织实践育人方案。高校团委作为本校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主体,应当承担起指导和督促院系团委和班级团委开展实践育人活动的职能。团委要在深入调查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团组织的育人职能,制定整体性的实践育人方案,对团组织开展实践育人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基本要求、具体方法、保障性措施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说明,为院校和班级团组织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提供整体的方案指导。其次,细化团组织實践育人行动。院系和班级团组织是实践育人活动的实际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其应当根据校团委发布的方案,以及各专业、班级共青团员的思想、知识和能力特点,开展以育人为主题的实践性活动,为青年团员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收获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知识、技能提供现实性的条件支持。

(三)强化团组织实践育人活动评价

评价,既是对育人活动的结果进行的考核与点评,也是对育人活动开展的得失进行的反思总结,是持续优化团组织实践育人活动开展的重要推动力。考虑到目前实践育人活动开展方面缺乏相应的评价环节的实际情况,高校团组织应当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中的活动评价内容,真正构建实践育人闭环管理。一方面,团组织要做到一活动一评价。各级各类团组织在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时,应当将活动过程和结果评价纳入到活动方案之中,并明确承担活动评价的主体,使活动评价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落实,避免后期忽视评价或者随意评价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团组织要注意开展多元评价。为详细、全面地了解团组织开展的实践育人活动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团组织除了从活动开展的角度对相关策划、组织人员进行调查交流以外, 还要重点对参与活动的普通团员对育人活动开展情况的看法和建议,进而全方位地掌握活动开展的得失,为后续实践育人活动的优化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支持。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高校共青团组织面临的育人要求不断提高和细化,以社会治理为出发点进行育人实践,逐渐成为高校共青团发展的重要使命和路径。在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中,高校共青团组织要以实践育人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不断深化团组织内部实践育人认知,完善团组织实践育人方案,强化团组织实践育人活动评价,确保实践育人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伟,寇嘉,刘博,杨立强,张扬.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双创育人实践研究[J].成才,2021(3):7-8.

[2]李娇楠.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实践育人中的运用与启示——以武汉大学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3):87-89.

[3]陈昕.“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组织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30(2):11-13.

[4]侯可,张学龙,陈明长.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5):64-6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