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峥
【摘要】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近年来的关键热词之一,育人工作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两者之间的职责部分既有重合,又有明确的分工,重合的部分可以作为合作的基础。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成立“敏思”班主任工作室,以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为抓手,强化岗位职能和管理效能,助推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对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辅导员 班主任 协同育人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项目编号:2020XGJPB300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2-0015-02
一、高职院校班主任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路径实施的背景
2020年9月由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焕发校园新活力,展现学子新气象。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高职教师队伍的主要组成力量,是高职院校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媒介和载体,虽然职责范围重叠,但仍有明显区别。辅导员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开展思政相关活动,班主任则重点关注班级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学习的情况。由于两者在功能范围上的模糊性和交叉性,在高校学生行政管理中出现了“重复管理”和“无人管理”的局面。但这恰恰也是开展深度合作的重要基础,两者相互融合将会促进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形成密切关系,建立高效可持续的深度合作,提升高校教育改革力度。
二、高职院校班主任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存在问题探析
(一)辅导员与班主任的权责模糊
由于辅导员和班主任涉猎不同领域,理念和职责截然不同,关于协同育人的想法和见解也存在差异。辅导员除了把立德作为重中之重的环节以外,还要对相关学生遇到的问题、校园内的危机事件进行及时性的处理。班主任作为专业教师,重点精力放在了学生的学业上,有些班主任会认为,学科竞赛、科研、教学会比思政教育活动,志愿者活动要更加有意义,这也导致了二者教育理念存在偏颇,学生也很难作出选择,班主任与辅导员会产生矛盾分歧,协同育人的效果大大降低。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权责定位不够明确,导致责任界定非常模糊,二者明显的差异致使高职院校需要在权责方面做好明确的划分工作,避免因权责不明确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辅导员与班主任合作意识淡薄
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进程中,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合作意识相对淡薄,辅导员主要站位在专职学生管理队伍中,班主任多由专职教师担任。辅导员需要符合学工处的标准,接受上级部门考核,极大限度地保障思政教育的高效开展。班主任为学生科研、课题研究等方面投入得更多,反而对学生管理有所忽略,本身班主任的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和奖罚手段相对欠缺,班主任的工作无法做到量化,工作热情较低,辅导员与班主任对话机会少,缺乏合作兴趣,淡薄的合作意识导致班主任与辅导员之间的建议并不紧密。
(三)信息沟通不畅,缺乏有效媒介
辅导员和班主任分别归不同的部门管理,从沟通渠道和平台上来看,不够完善和有效,二者之间的合作遭受层层阻碍,学校管理层并未从第三方身份的角度上给予制度、资源以及平台等方面的引导,并没有某一课题或者活动是需要二者密切配合来相互促进和展开的,投入的精力受到很大局限,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关系还是停留在“工作计划”和“形式层面”,后续工作顺利开展起来非常乏力。
三、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敏思”班主任工作室为例
为充分发挥班主任的育人作用,探索班主任工作模式,搭建班主任研修交流的平台,切实推进和落实学校“三进一融”育人工作,创建“敏思”班主任工作室,我校班主任亦称职业导师。工作室由4名班主任和4名辅导员共同组成,利用此平台打造班主任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格局。
(一)丰富协同育人方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采取“线上”与“线下”混合制教学,辅导员日常教育管理亦是采取“网络+实践”的模式,职业导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育人与辅导员的网络思政育人相结合,课堂教学育人与实践服务育人相结合,形成“双协同”融合育人模式。
1.线上协同育人。职业导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日常教学外,还会有网络互动及答疑环节,此时学生的思想是比较活跃的,会提出一些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类的问题,由于职业导师受自身专业影响,难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满意的答案,这时就需要辅导员介入,加强思想政治引导,致力两支队伍在线上协同育人的融合。同时,辅导员使用的“今日校园”APP,争取早日将职业导师纳入管理,可以随时详细掌握辅导员对学生推送的信息,并得到及时反馈。
2.线下协同育人。辅导员邀请职业导师参加社会实践、党团活动及各种竞赛等学生活动,职业导师在亲近学生、贴近学生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也在活动中不断强化自身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职业导师邀请辅导员前往听课,辅导员在听课过程中可以强化自身专业素养,提高在管理和服务育人时的专业深度,也可以根据班级同学特点向职业导师提供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首先,职业导师主要是利用上课时间传授知识达到教书育人效果,辅导员则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指导课外活动达到实践育人效果,双方目的是一致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同。第一课堂所教授的理论对第二课堂有指导性作用,也需要第二课堂去验证,将两者相融合可以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以动带学、以学促练。其次,辅导员在第二课堂加强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引导,在活动中宣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导师参加到第二课堂之中,通过“第二课堂”实践应用,能够发现理论教学的不足之处,从而让职业导师的理论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加强班级精细化建设
辅导员一般所带班级4~6个,平时工作被学生个人事务和日常事务所包围,此时需要借助班主任力量进行班级精细化建设,营造良好班级育人氛围。
1.以学生本体为中心。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以学生为服务对象,是以人为本思想在高职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家庭、学生对教育的需求也在演变。在招生与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本学院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来源复杂,文化基础、综合能力、学习动力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学生发展需求更加多元化。工作室针对这一现象,探讨多元化的教学实施方案,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分类别、分层次的系统培养,夯实学生继续学习基础。根据学生的基础条件、个人发展目标、教学环境条件等基本因素进行综合评判,并结合学生意愿将其归入合适的培养方案。
2.以班级管理为保障。良好的班风建设对于工作室的顺利实施以及班级学生的良性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撑保障作用。职业导师进班级不仅要充分体现职业导师作为职业的领路人,也要做到人生的领路人。在第一项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辅导员协助将工作内容进一步延伸细化:帮助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并全程鼓励和帮助;定期或利用下课休息时间与班委交流,及时掌握班级动态;参与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固定班会时间,全面了解班级情况;定期进寝室,掌握学生的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等。突出网上网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各种场域联动的工作方式,形成“职业导师进班级”与班主任工作制度的有效统一。
(三)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1.辅导员参与课程建设。辅导员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各环节、全过程。依托计算机、电子二大优势学科,研发由职业导师与辅导员共同参与的“网络时代与文化传承”系列课程思政重点课程,激发学生投身行业、献身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实施教学改革推进计划,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努力打造全课程育人体系,推进职业导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纵深发展。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树立“大思政”教育理念,发挥学科和行业优势,实现职业导师、辅导员“同上一堂思政课”。加强职业导师思想政治教育,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
(四)培养企业需求型人才
1.双线合一。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职业导师主要关注学生专业学习,辅导员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思想动态,是分开的两条线,而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为了更好的全面发展,则需要职业导师和辅导员更加紧密协作,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加强工作交流沟通,在思想和行动上进行统一,互相学习,共同管理。职业导师加强管理育人理论学习,辅导员加强所带学生专业发展了解,辅导员配合职业导师,做职业规划,分析专業动态。
2.校企融合。订单班的学生,从进班到离校和去企业,均需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培养。职业导师和辅导员为了精准发力,则需要联合“三进”一是联合进企业,学习企业文化,掌握企业需求,职业导师了解企业人才知识技能需求,辅导员了解企业人才的思想和综合素质需求;二是联合进班级,掌握课堂情况,结合企业要求,职业导师进行专业课程指导,辅导员强化课堂纪律和要求;三是联合进寝室,走进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生活习惯和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正确引导。根据企业人才标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白卓群,潘晓艳,佟怡.高职院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协调机制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8(1):56-58.
[2]刘福忠,宋兵超.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价值浅析[J].学理论,2018(4):189-19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